妥协是耻辱吗?

2025-04-23 14:52: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在讲究平等的现代生活中,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有那种“非此即彼”的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错的,因为人生是多项选择题,而不是是非判断题。对他人、对现实甚至对自己,适当的妥协并不是耻辱。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策略就有了较大的改变。一改过去那种强硬的“针锋相对”的态度,转变为今天的“平等对话,求同存异”。这种非原则性的让步,反而让中国获得了发展经济的良好的外交环境。

人与人相处也是一样,如果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是没有多少朋友与合作伙伴的,反而会得罪不少人。而适当的妥协,也能换来对方的让步,就容易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也容易形成合作、取得双赢。

在司法界,我国近年也引进了“诉辩交易”制度。就是对一些因缺乏证据还不能判决的普通案件,检察官与犯罪嫌疑人相互妥协:犯罪嫌疑人主动认罪,便于尽快结案;然后法律也对其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这样虽然牺牲了一点法律的公平性,但它的好处在于,节约了诉讼成本,能够尽快结案,受害方也能够得到及时赔偿。看来,妥协真是一种大智慧。

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商家之间的合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是双方经过多次妥协才达成一致的。在国际事务中,两个剑拔弩张的敌对国家,各自做出让步而化敌为友,全世界都会为之鼓掌叫好,没有一方会被国际舆论认为是懦夫。所以,妥协不是耻辱,而是一种明智、务实的选择。

在人际交往中,妥协则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在讲究平等的现代生活中,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孔子有一次没米下锅了,就叫子路去一有钱人那里请求施舍一点米。那个人知道来意后说,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就给米你们吃;不认得,就没得吃。

于是,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那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没得吃。

子路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了这一步,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于是,孔子亲自出马,说这个“真”字是“直八”,那个人这才将米送给孔子。

做人就是这样,连圣人都知道有的时候不能“认真”,而是应该向现实妥协,认做“直八”。

恩格斯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所以,很多人都不得不妥协于现实。大诗人李白为了被人引荐入朝,就写下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献媚的文字。大文豪郭沫若晚年也审视生存环境行事,编大跃进歌谣,写无聊的应景诗。

现实就是这样无奈,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若是过于认真,有可能不是扯着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所以,在不丧失原则和人格的情况下,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认真,该妥协的时候就一定要让步。

为人处世为什么要学会适当地妥协,可以有很多理由:于个人来讲,妥协能够使人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于团队来讲,妥协能够沟通意见、团结同事,形成战斗力;与世界来讲,妥协能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总之,妥协不是一个贬义词,更不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