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地质研究是介于地球科学中的地质学、地理学于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新形势下,更是任重道远,为此宜值得重视下列方面的研究。
1.紧紧围绕国家需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与农业的实质结合,搞好农业生态地质区划工作
以“开展农业地学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宗旨,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围绕全国粮食及名特优果品基地建设、广大林牧渔业基地建设以及农业生态县建设、生态省建设的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实施为中心,引入新的科学思维和新的技术,以及地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科学新内容的渗入,促进实现西部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的统一,进一步明晰地质科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的突破点,搞好农业生态地质区划,发展农业生态地质理论。
2.生态地球化学和生态水文地质学的创新研究,将是我国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发展的双翼
研究岩(土)—水—植的矿质营养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循环机制,注重土壤水作为植物营养和营养元素活动载体在养分“供、输、耗”平衡系统中的作用,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目标的生态农林建设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生产实际问题,这两方面的创新研究,将带动整个农业地学的起飞。
3.加强国土资源持续利用的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农业生态地质工程设计
在公益性、基础性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注意农业生态地质调查的规范性、标准性,为配合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农业生态地质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重视新领域的开拓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极大促进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在我国建设信息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技术包括“三S”技术等。
我国陆上和海下的水下(特别是近海水下)养殖资源急待开发,近海水下养殖的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和环境保护尤为重要,我国有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近海水下可供养殖的面积约(0.13亿hm2)。各地水深、水温、水质含盐量不同,水下土质来源、岩性、厚度、粒度组分、地球化学元素及有机质含量不同,所处沉积环境不同,正在经受的海洋地质作用或堆积或侵蚀程度不同,表征其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反映自然和可能被利用养殖生物的环境不同,要研究生长发育海生生物的最佳海洋生态地质环境因子组合,并参与我国近海资源的开发与浅海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