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的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下部为广盆沉积,现今的正 负单元是后期构造改造的结果。因此,按照合肥盆地中生界目前的构造赋存状态,划分出以下6个构造单元(图4-17)。
图4-17 合肥盆地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图
(一)信阳山前冲断剥蚀带
该构造带位于大别山隆起的北缘,向东被郯庐断裂切割,伴随隆起向西延伸,北以反冲断裂与舒城断坳接触,向南可能抵达龟-梅断裂。由于冲断作用导致前中生代地层发生“背驼”式缩短叠加,形成顶板反冲推覆构造体。依据地表露头资料及地震反射特征,推测推覆体各断块地层为元古宇与古生界,舒城断坳内中、新生界地层向南超剥于推覆体前缘,二者组成三角带。
(二)舒城断坳
该断坳位于肥西-韩摆渡断裂以南,信阳-舒城冲断剥蚀带以北,为中生代晚期开始形成的负向构造单元。平面上呈EW向延伸的条带状,向西归并于信阳山前冲断带西段。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20~40km,面积约3500km2。断坳的基底可能包括太古宇—上占生界的全部地层,并以叠瓦冲断片的形式与上覆中生界不整合接触;断坳内的沉积物包括侏罗系、白垩系以及下第三系,埋藏最深大于10000m。
(三)肥中断裂带
位于合肥盆地中部,它是受肥中断裂与肥西-韩摆渡断裂夹持的正向构造单元,面积约6000km2。印支面以下地层与上覆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触,超剥特征明显。印支面以上主要保存有侏罗系,最大厚度达4000m。受蜀山断裂切割,分为南断阶与北断阶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受断层作用的影响,发育多个局部构造,如小庙断鼻、木厂埠断鼻、防虎山地下构造等。
(四)颍上断坳
位于盆地的西北角,它是沿吴集断裂和寿县断裂下降盘形成的一个NE—SW向的狭长负向构造单元。该断坳长约80km,宽约10~15km,面积约1000km2。推测断坳内沉积了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最大沉积厚度可达4000m,地层具有向南、向东超覆的特点。大致以下第三系的尖灭线作为与霍邱断隆的分界线。
(五)霍邱断隆
位于颍上断坳东部,东西长约60~85km,南北宽约30~60km,面积约4000km2。其基底为太古宇霍邱群,盖层仅有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残存,厚度一般在1000m左右。本带以上白垩统响导铺组的尖灭线作为与大桥断坳的分界线。
(六)大桥断坳
该断坳位于霍邱断隆以东,郯庐断裂以西,寿县-耿集断裂以南,肥中断裂以北,东西长约50~80km,南北宽约40~60km,面积约3300km2。侏罗系和白垩系保存较全,白垩系具有东厚西薄、向西逐渐抬升剥失的现象,残留中心位于郯庐断裂附近,最大残余厚度约在800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