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借典“采菊东篱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也有“东篱”。
大概是作者厌倦战争,同情因战而流离颠簸的百姓,
看到世事的不如意,作者似乎也要归隐。
这是消极的心态,
不忍心看着人民受苦,作者一心远离~
"乱流发通圃"这句有点难懂,“通圃”是什么,请楼主解释一下,特别是那个“通”字,是否有错,(因为整首诗就这个字不合平仄,“通”是个平声字,应该是个仄声字才对。)
前面几句:重云,密雨,古道,荒坡,给人一种荒凉,凄冷的感觉。
中间几句写人们的日常工作:收庄稼,作饭,砍柴,捕鱼。
最后一句,菊,在落寞的秋季,百花开尽了之后,它独自怒放,给人以希望。
诗的已经很悲凉很颓废啊,但是最后一句就是个转折,有点枯木逢春的感觉。
首句“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通过凄清的景色描写营造了凄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接下来“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也是这种作用。
“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
乱流发通圃,腐叶著秋枝。”进一步描绘孤村中荒凉萧瑟的景物,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不满悲痛之情。
“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
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则正式表达出作者渴望隐居生活的感情。一个菊字,和陶渊明的思想相通,是一种隐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