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两位仁兄都在玉屏县当过知县~~~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玉裁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段玉裁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亦颇雅赡。段玉裁纪念馆建于1984年,位于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愚池。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学者,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 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代考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