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曾经说过:“没有与世界先进潮流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当校长;没有丰富的德才学识和博大无私的胸怀当不了校长;没有抗挫折、耐劳作的坚韧精神和在矛盾困境中奋斗不息的思想准备,绝对当不好校长” 。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说,校长是个领跑人。首先自己要跑的快。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必须比别人跑得快跑得比别人远。这就需要有过人的综合素质,需要过人的精神状态,需要比别人的思想更超前,更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在一个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即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校舍、设备、教材、资金投入、师资、教育方针各方面的条件具备以后,校长便是决定因素”
。由此可见,校长在学校中所起的作用,而校长自身的素质在引领学校的发展中也是关键因素。
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校长一定要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学习当然就要在这些方面下苦功,不然,我们天天看书学习,没有针对性,只是随意看看,虽然开卷有益,但是取得的效益就非常低下,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为此就要在最缺少的方面下功夫,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科学积累,培育发展的“沃土”
。科学积累,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时时接受优秀文化滋养,终生与书为伴,与时俱进。学校对教师读书要作出规定,如阅读经典教育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文集》、《爱心与教育》等,通过阅读经典,提高教育境界和理论素养。第二,科学探索,推进素质教育。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特色化办学探索,这个方向不能错。在教育规律指导下,办个性化教育。要发扬创造精神,走校本发展之路。第三,科学经营自我,追求最佳效益。学会经营自我,是科学经营学校的基础。校长是学校各类资源的经营者,经营是否科学,决定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成败兴衰。要坚持做到:一是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把自己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二是科学摆布个人学习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做到互相促进,以学促管,在管中学,共同提高。三是科学分配个人时间,增加有限工作时间利用率。总之,短线工作要抓,长线工作也要抓。如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建设,一般规定时限性不长,要集中力量完成,不能搞成马拉松尾巴工程。如教师队伍建设、教研教改、教育教学质量等,这些工作周期长,见效慢,但恰恰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校长在顺境时要抓,逆境时也要抓,我们干几年要抓,干一年也要抓,急功近利是干不好教育的。
二、读懂教师,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稍懂教育的人都会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因为,能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校长,核心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决定了,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导,校长要始终为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要尊重教师,要以博大宽厚的人文情怀,增强对人才的亲和力和创新的宽容度。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认为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不断给教师队伍注入激情。衡量一个学校有没有活力、后劲,可以有许多视角,许多指标,但有一个很直观的标准,就是看这支队伍有没有激情。我们深入一个学校,接触到学校诸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看看他们工作,听听他们谈话,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的人们工作状态怎样,工作成效如何,发展前景好不好。教育激情写在人们的脸上,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有激情,则有业绩,有希望;无激情,则平平庸庸,死气沉沉,前景黯然。
加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先天不足有关,但后天管理跟不上也是事实。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过多的硬性管理制度在小规模的学校,显得僵化、死板,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更适合于我们农村学校校情,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有它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更看重自己的“名”
,更看重管理者对自己的“情”
。动之以“情”
,主要是发挥管理者的非权利因素,与教师建立深厚的友谊。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在我区财政学校经费投入相对充裕的今天,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学校“软实力”最集中、最典型地凝聚于师资水平,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三、培养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质。学校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就是抓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要真正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从最基础、最细小的工作抓起。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总体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养成教育的目标定格为:“三好”
,即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学校要从立规范、求实效、抓合力三个方面着手。如何立规范定标准是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本着贴近生活、小处着手、实践积累的原则,从“近、小、实”三字切入,要求学生具备十个基本行为习惯:会吃饭穿衣、会洗漱洗脚、会走路排队、会问候让座、会说普通话、会写规范字、会阅读观察、会学习健体、会助人求助、会劳动环保。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十个基本行为习惯:遵守校规校纪、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辅导、规范用语用字、言语文明得体、管理爱护学生、善于交流合作、勤于学习反思、注重言传身教、坚持廉洁从教。求实效就是要从课堂、课程、课外“三推进”
。抓合力即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习惯的养成,看似容易,坚持下来形成习惯,铸成素质并不容易,作为我们真正有志于从事管理的校长,必须坚持下来,持之以恒。
四、重视安全,为师生保驾护航。
只有有强有力的安全管理作保障,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校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让每一个孩子们安全健康成长,永远是我们第一和首要责任。安全工作做好了,学校有一个稳定的秩序,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学校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学会必需的生活生存能力,这对孩子终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落实校长负责制、分管领导主抓制、教职工一岗双责制、首遇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校长要常抓不懈,分管校长要集中力量抓;第二是形成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机制。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效明显,社会认可。但与此同时,校长们由于抓安全工作力度大,投入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抓教学质量的问题。作为校长,要抓的工作很多,必须统筹兼顾,任何重要工作说到底都应该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的,因此,各项工作只能促进教育教学,而不能冲击教育教学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