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原诗:
《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释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扩展资料: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涉江采芙蓉
它是从思念对象的角度落笔,来衬写诗人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往往婉转含蓄,意境深邃,虚实相生,别有韵致,可谓颇具匠心。《涉江采芙蓉》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
“对写法”让构思虚实结合、双向突显
《涉江采芙蓉》虽旨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但开篇“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在江南民歌里是“夫容”的谐音,由此可见前四句是女子口吻——一位女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可是要送谁呢?因为那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此处以乐衬哀,孤独凄清之感油然而生!
紧接的“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一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心有灵犀,正当女子独自思夫之时,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此时,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而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张玉谷所说的“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对写法”,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使其构思虚实结合、双向突显。
“对写法”让表达婉转有致、含蓄蕴藉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表达上力求婉转有致、含蓄蕴藉,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所崇尚的,而旨在寄予“离别相思”情怀的《涉江采芙蓉》运用“对写法”更是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的主人公看是位女子,全诗表面上所抒写的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其实不然。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这里采用了“思妇调”的“对写法”:“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种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因此,《涉江采芙蓉》实为表现游子思乡怀人的苦闷。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把思乡怀人的忧愁和苦闷,借幽怨、怅然的妇人来加以表现,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运用“对写法”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此诗情抒写,与其说是“婉曲”,不如说是“奇想”!
特点: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