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庞统巧授连环计简介:曹操派蒋干到东吴刺探黄盖等投降真假,周瑜故意安排他遇到庞统,庞统假意降曹,随之到曹营,取得曹操信任。赤壁前庞统应邀去曹操处参观,曹操头疼北方兵不适应在船上作战,庞统告知可用铁链将大船连接起来,减少晃动,连在一起还能跑马,曹操大悦,遂中计。
2、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汉族,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
连环计,三十六计之一。连环计是指将数个计略,好像环与环一个接一个的相连起来施行一样。假如连环计中其中一计不成功,对于整套策略的影响很是深远,甚至会是以失败为告终。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按语举庞统和毕再遇两个战例,说明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意思说明,用计重在有效果,一计不成,又出多计,在情况变化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胜防。原文为:“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基本上来说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数计并用,以使敌自累从而失败。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样。
三十六计之一。连环计是指将数个计略,好像环与环一个接一个的相连起来施行一样。假如连环计中其中一计不成功,对于整套策略的影响很是深远,甚至会是以失败为告终
应该是王司徒巧施连环计
《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是的,对于曹操经常使用这个计策呢,,,也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