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的历史渊源

2025-04-29 06:47: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
杭州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方言。由于杭州话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与同片诸方言相比较,显得有许多特点。
东晋前的杭州话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东晋永嘉南渡——第一次语言融合
吴语在永嘉之乱以前,已经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方言的地位。而经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杭州迎来了一大批说中原话的北方人。北来移民在人口、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大大改造了当时的杭州话。
南朝-北宋时期的杭州话
杭州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比较平稳,没有任何文献提及这段时期的杭州话的变化。
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语言融合
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据《咸淳临安志》,从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元代-明代末期的杭州话
元代开始的杭州话有逐渐和周边方言影响互相影响。到了明代末期,杭州又一次地和周边方言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改变了周围的方言,形成了今天的北部吴语。很多杭州话的方言也流入周边方言。
清代旗人南驻——第三次语言融合
杭州话较多的儿化音、和周围方言不同的词汇都是清代初期受到影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一直误认为,今天的杭州话和周边方言不同是因为南宋时期的影响。这个其实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宋代的北方话和今天的北方话不同。
今天的杭州话与其他吴语太湖片方言相比而言更接近于今天的北方话,因此应该是近代受到的影响。
清代-民国的杭州话
清代中后期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方言)为代表的吴方言,无怪乎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个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杭州话的现状
不过,21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杭州老城区的杭州人不断向郊区搬迁,以及郊区年轻人乐于学习杭州话,所以杭州话的通行区域不断在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以及杭州外地人口的增加,导致通行的杭州话越来越靠近普通话,尤其表现在用词习惯和生僻字的发音方面。而杭州市民家庭内部的方言传承也不容乐观,已经表现出长辈间用杭州话交流,和小辈交流则用普通话,导致家中小孩不会讲杭州话甚至听不懂杭州话。与同为吴语中心城市的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本地方言处境更为堪忧。
浙江官话的历史
历代北人入吴越尤其是宋室南迁,对浙江其他地区尤其是沿钱塘江及其上游地区的方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在这些地区存在着一种文读系统,各地的文读系统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当地人把这种文读系统称为“浙江官话”或“江南官话”,实际上具有地区共同语的性质。从语言特征上可以看出,所谓的“浙江官话”应该是南宋以来在北方官话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话为基础方言而形成的。今天吴语苏州话、上海话的文读系统也是属于江浙官话。 例如金华方言的一些主要的文白异读规律:
⒈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气,文读浊声母。
⒉日母字,白读[ȵ]声母,文读[z]声母。
⒊见晓组开口二等字,白读[k]组声母,文读[tɕ]组声母。(韵母也有相应的文白异读)
⒋果摄字,白读[u]韵,文读[o]韵。
⒌蟹开四字,白读[ie]韵,文读[i]韵。
⒍“儿尔耳二”等字,白读[n],文读[el]。
⒎咸山摄阳声韵字,白读开尾韵,文读鼻化韵。
⒏咸山摄入声韵字,白读开尾韵,文读喉塞尾韵。
⒐梗开二阳声韵字,白读[an]韵,文读[?N]韵。
⒑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阴上调,文读阳去调。(次浊上白读阴上,无文读)
⒒咸山摄入声字,白读按声母清浊分归阴去、阳去调,文读阴入、阳入调。
上述规律中的文读音显然倾向于北方汉语。例如古浊上字的声调归属,次浊上归阴上(或上声)、全浊上归阳去(或去声)是北方汉语的通则,在北部吴语里也比较多见,杭州方言就是如此。原属严州府今属杭州市的建德、寿昌方言,白读次浊上和全浊上不分(建德都读上声,寿昌都读阳上),文读次浊上归阴上,全浊上归阳去。金华方言的文读系统也采用了跟杭州方言以及建德、寿昌方言文读完全相同的归并方式:次浊上归阴上(白读和文读同),全浊上归阳去(限于文读)。
在浙江省,文读现象最突出的是金华、兰溪、浦江、龙游、衢州方言,其次为汤溪、义乌、东阳、磐安、开化、常山、江山、遂昌等地方言。它们基本上位于从杭州溯钱塘江而上所经过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