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文化消费变高么

2025-04-02 10:28: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春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春节期间,人群、资金、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经济”。以2010年春节为例,假日期间,全中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00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春节增长17.2%,创历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之最。国务院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组织的多次春节文化专题调研还发现,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山东省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都增长20%。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商场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4045亿元,同比增长19%,创多年新高。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不仅是传统文化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新引擎”。要延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将其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产品。眼下,春节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正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各行各业都自觉主动地围绕春节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鞭炮、春联、年画、贺卡、年糕等标志性的“年货”,还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从城市扩大到广大乡村,而且延伸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产业化运作的有效支撑下,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提升。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被称为“中国结艺之乡”,当地农民继承传统编结技艺,面向春节等节庆市场不断创新,如今已形成1000多个花色品种,带动全乡2万农民就业,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9800多元。“通过文化资源合理转化与利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舒乙说。在安徽,“皖北风”等系列活动,将民间艺术和旅游相结合,体现了春节文化旅游市场的特点。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介绍,据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安徽省共接待游客754.22万人次,同比增长18.53%;旅游总收入达到22.61亿元,同比增长27.2%。利用春节旅游黄金周,各景区推出的旅游新品丰富多样,同时举大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已成为春节旅游收入创新高的两个重要原因。构建‘春节经济’,并用‘春节经济’反推‘春节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将会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