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等事项,传出的总规草案显示,东城区、西城区作为核心区,将成为“政治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这也是外界盛传的“中央政务区”的由来。
据悉,北京总体规划将突出北京“行政中心”等四大战略定位。除“行政中心”等四大战略定位的最大看点外,副中心建设也是规划重点之一,将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环京楼市的风向标在于北京,北京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环京的神经。北京最新总规落地,这会对环京产生什么影响呢?
来看看,这份总规有哪些我们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1)中央政务区等四大中心定位与“大城市病”。 据之前传出的北京总规草案显示,未来北京的战略定位是4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阶段性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而到2030年,北京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治理“大城市病”取得显著成效,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2050年,北京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区域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从发展目标上来看,北京最新城市总规与北京的疥癣之疾“大城市病”有着天然的关联,北京想要建设世界级城市,首先就要根治疥癣之疾,所以有了“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在此基调上,北京势必将向周边的环京区域疏散功能与人口,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出发点。从时间上来看,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在战略上有三个阶段,分别是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并且按照既定的目标,到2030年前后,北京仍将继续“疏解非核心功能”,来治愈“大城市病”,这也就意味着,环京楼市起码还能承接北京向外疏解人口与功能十余年的利好。
2)北京人口与用地规模。据草案显示,北京城市人口规模,2020年需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且以后长期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与用地,一直是衡量一地房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实质上,深层次反映的是正常市场秩序下的供需关系。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中,供需矛盾是决定价格的最有力的因素,北京控制人口增量不知能否成功,但供地规模的逐年减少似乎是板上钉钉的,这也就为未来北京房价的走势提供了某种不确定性,如果北京成功控制住了人口体量,那北京楼市的供需矛盾仍可维持一个相对的平衡,未来北京房价会是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换一个假设,如果北京控制人口不力,再像这些年似的不断刷新人控红线,那北京房价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会是一个继续增长的态势。以上这些,是从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而设定的,很显然,眼下的市场环境是不正常的,这就需要另当别论了。
环京房价的规律,也会受北京的影响,北京供地规模在减少,同时,潜在的购房需求也在向周边的环京疏解,环京房价即使在没有概念支撑的情况下,也会是一个稳涨的姿态,更何况,环京的利好频出,各项城市功能与建设也都在加紧推进呢?
3)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笔者认为,战略上的意义起码有两个,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城市所必需的,一个是疏解中心城区的“大城市病”所必要的。前者是立足与全球,想要让北京跻身如纽约、伦敦等世界超一流城市之列,是在向外展示中国的影响力,之前有官方的报道称,副中心要建设成“千年城市”,就是这个意思;后者的意义将不亚于一次“迁都”,将北京的重心转移到通州,配合大兴新机场连通世界,可以想象,未来通州的价值还是有很大潜力的,眼下通州的房价,笔者看来,还有“相当低调”的。
北京最新城市总规审议,怎么可能少了副中心的身影呢?也可以想象,明天北京的会议上,副中心一定是各位委员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北京新晋市长被外界成为“一体化市长”也是比较形象的,人事的调动对于项目建设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推进,这就把环京的“第一梯队”推到了风口浪尖,北京总规少不了副中心,那副中心也少不了北三县,北三县所承接的利好正是在于副中心。
据网文预测,如果近期环京确有重大利好的话,极有可能会落在北三县身上。日前河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环首都区域升级调控,也很可能是为了这次的利好在做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