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伏有3种:根倒、茎倒、茎折。
1、根倒:一般遇到暴雨大风,引起根系位移,茎秆不发生弯折;
2、茎倒:根系位置不变,茎杆部发生弯曲,一般发生在茎秆韧性好的品种或密度大地区
3、茎折:根系位置不变,但茎秆部折断,一般前期病虫害影响的玉米,遭遇暴雨大风易发生。
玉米产生倒伏的原因:
1、密度过大:部分地区为追求高产量,采取高密度种植,使行间距过小,植株间拥挤,节间细长,不良环境时易发生茎折、茎倒。
2、遭遇较大风雨:一般在大风前遭遇大雨浸透,或大风大雨同时遭遇。如果先大风在遭遇大雨,一般不会发生倒伏。
3、施肥不当:情况1、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造成生长过旺,但实际上茎秆细长、组织强度不足,遇到暴雨大风被折断。
情况2、施肥过浅或离茎基部过近,造成烧根或阻碍,不利于根系生长,造成抗倒伏能力下降。
4、生长过旺,拔节前水肥多生长猛、抽雄前生长过旺,都会造成茎秆弱、机械组织强度不足。
5、品种因素。
不论是哪种原因,倒伏都会造成产量损失,其中,茎折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严重甚至损失40%产量。
预防和处理对策:要根据倒伏的类型和当前玉米处于什么生长周期,选择对应的处理措施。
1、8-10叶期前发生,一般因向性运动因素会自动调节,恢复生长,一般可以不做处理。
2、11-13叶间倒伏,抽雄前后,此时玉米基本停止了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很难自动恢复直立,
且影响光合作用,可采用人工手扶的方式扶直。如果是12叶后,也就是抽雄后,要通过在根系培土的方式,固定根系。
抽雄后倒伏要扶直
3、结玉米后倒伏,可以将就近挨边的几棵扎成一簇,保障产量,接近成熟的,可及时抢收。
结棒子要扶起或扎成一簇
4、茎折,一般无法形成有效产量,需要拔除清理,以免造成腐烂病害传播。
5、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排出田地内积水,通过叶面喷施芸苔素+磷酸二氢钾,补充营养恢复长势。
预防措施:主要是控旺,使下部节间粗壮,避免徒长,
1、加强控旺管理,建议使用玉米矮丰,在9-12叶,特别是拔节初期9-10叶时喷施。
2、选用抗倒伏品种。
3、水肥控旺,尽量选择拔节期后追肥、控水肥蹲苗。
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
(1)种子自身抗倒伏的能力差。
(2)部分农民在购买玉米种子时,不是因地制宜,而是存在从众心理,不注意品种的特性和适应性,所购品种不对路。
(3)极少数素质低的经销商为追求销量、谋取私利,随意夸大品种的特征特性等误导消费者。
(4)良种良法不配套。主要表现在技术棚架和栽培管理不当,如不搞配方施肥,而是大量使用氮肥等造成倒伏。
(5)狂风、暴雨等异常天气造成倒伏。
预防措施:
(1)合理密植,配方施肥。
要依据品种特性和不同地力来确定相应的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品种自身要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辅之以微肥。
(2)科学运筹肥水。
改“一炮轰”施肥方式为实行叶龄施肥方式,当叶龄指数达30%前即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当叶龄指数达30%~35%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当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叶展开时,追肥剩余的40%氮肥。适时排灌,玉米苗期耐旱能力较强,一般不需灌溉。但在苗弱、墒情不足或干旱严重影响幼苗生长时,应及时灌溉,但要控制水量,切勿大水灌溉。玉米穗期气温较高,植株生长旺盛,蒸腾、蒸发量大,需水多,抽雄前后是水分临界期,缺水严重时,会造成“卡脖旱”和花期不遇。抽雄前后一旦出现旱情要及时灌溉,最好采用灌溉或隔沟灌的节水增效办法。土壤水分过多、湿度过大时,会影响根系活力,导致大幅度减产。因此,遇涝要及时排除。花粒期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根系活力、叶片功能和决定粒数、粒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视具体情况灌好2次关键水:第一次在开花至子粒形成期,是促粒数的关键水;第二次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水。(3)合理中耕培土。
穗期一般中耕1~2次。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深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扩大吸收范围。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浅,以保根蓄墒。玉米适时培土既可促进气生根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又可方便排水和灌溉、减轻草害。但干旱或无灌溉条件时,不宜培土。
(4)适当蹲苗。
蹲苗有控上促下、前空后促、空秆促穗的作用,但应根据苗情、墒情、地力等条件灵活掌握,原则上是“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蹲苗终期一般以拔节期为界。
(5)激素调节,降低株高。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明显的矮化、增产效果。生产上可根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特点,选择适宜的种类,并严格掌握浓度和喷施时期。例如用50%的矮壮素水剂200倍液,在孕穗前喷洒植株顶部,可使植株矮化、减少倒伏、减少秃顶、穗大粒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