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院士最早于1988年,发表了有关残余盆地研究的文章;1993年张家骅在《地球科学》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残余盆地的判别标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此后,王英民(1998)、费宝生(1998)、刘池阳(1999)、赵宗举(2000)等对残余盆地的研究思路、油气成藏动力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王英民于1998年出版了《海相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理论与方法——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为例》研究专著。近年来,刘光鼎院士(1997)也陆续发表了多篇有关残余盆地的重要论述。
不过,直到今天,有关专门论述残余盆地的文章与专著仍然相对较少,对残余盆地的定义和术语还存在不同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张家骅(1993)为代表的,认为“残余盆地”是一种特殊的盆地类型,即通常理解为成盆期后由于构造运动,盆地强烈抬升,地层遭受明显剥蚀,原型盆地不复存在,残留下来的部分在构造上仍具有盆地的性质,但面貌与原型盆地有本质差别。同时他还指出,形成残余盆地的根本原因是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它不同于普通的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性质,具有特殊的油气地质条件。
第二种是以王英民(1998)等为代表,认为:“残余盆地”是指后期经过较强烈改造、油气系统的区域盖层受到过较强烈剥蚀,从而油气系统发生过重新组构的盆地或地区;与原生盆地相比,残余盆地经历过更复杂的盆地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其机制更为复杂,以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多期生烃、多期运移、多期散失、多期聚集成藏为独有特色。
第三种是以刘池阳(1999,2000)等为代表,则将后期改造强烈的盆地称之为改造型盆地,并认为它是盆地原型在盆地演化末期或之后遭受较明显改造的盆地。
关于残余盆地的概念,王英民(1998)、褚庆忠(2002)等认为:在我国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所以我国的大多数盆地都可以称之为改造型盆地;而“改造型盆地”概念太大,不利于指导生产实践,而残余盆地则准确的多,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在中文里“残余”和“残留”的含义完全相同,之所以不用“残留盆地”,是为了避免与早已广泛流行的“残留洋盆”(rement ocean basin)这一术语相混,因此建议采用“残余盆地”(relict basin)这一术语。其实,“残留盆地”与“残余盆地”在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故本书视其为同义语,采用“残留盆地”这一术语。残留盆地与原生盆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也较易区别。同时,国内外学者也总结出了许多判别标志,其中盆地区域盖层的剥蚀程度是划分原生盆地和残留盆地的根本依据。
我国学者不仅在残留盆地的分类与划分标准、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认识,而且在油气成藏研究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王英民和刘池阳等对残留盆地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①指出了(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的意义及复杂性,初步总结出了(海相)残留盆地的研究思路;②开发了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方法。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残留盆地的研究只不过是刚刚起步,尤其是陆相地层残留盆地的专门研究则更为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