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莫非王土”乾隆皇帝巡查江南地区,突显雄才大略并促进满汉结合!
乾隆皇帝1751年(乾隆十六年)初次巡幸江南地区,目的是为了整顿吏治视查江南地区河堤进展,青年的乾隆皇帝树立爷爷康熙皇帝勤政爱民,江南地区为清代给予大多数的税赋和粮食作物,尽管巡查江南地区消耗极大,但江南地区治吏与河堤关系着国家稳定,只有乾隆皇帝亲身巡查才能安心。
乾隆皇帝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巡查江南地区,从三年前清代陆续灭准噶尔汗国、战胜阿睦尔撒纳、平复回部叛变,增二百万公顷领土,中亚国家列国争相纳贡顺从,乾隆皇帝期待江南地区文人体会清朝的富强,消弱反清复明的暗潮使清代真真正正迈向鼎盛。
乾隆皇帝1762年(乾隆皇帝二十七年),圣孝宪皇太后钮祜禄氏70岁高龄,江南地区温润的气侯显而易见比寒冷的北京市适合疗养,且钮祜禄氏信佛教而杭州是清代着名的佛教寺院,乾隆皇帝尽孝心的前提下也不忘政务服务,沿路会见近数百名秀才嘉奖江南地区文人对朝中的贡献。
乾隆皇帝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筹划金川战争,需保证江南地区地方税和物资供应平稳,乾隆皇帝的视查鼓励江南地区人心,“小金川之役”绿营放弃数十万,更消耗7000万财政拨付(帑币),并没有出现动乱证实“天下归心”,清代在江南的执政早已牢固。
《四库全书》编撰“文字狱”致使江南地区宗室排斥,而圣孝宪太后钮祜禄氏公年1777年“薨逝”,乾隆皇帝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巡查江南地区心情低落,乾隆皇帝致力于“思慕母子俩往日”,应对秀丽而富饶的江南地区略有减轻,许多关键国家公务都交给和坤解决。
乾隆皇帝1784年(乾隆皇帝四十九年),通称“南三阁”的镇江市文宗阁、南通文汇阁与杭州市文澜阁陆续峻工,74岁高龄的乾隆坚持下江南,想场均三双爷爷康熙帝六次的记录,只想赏析江南地区锦绣山河为下江南划上句号,铺张浪费到乾隆皇帝劝诫嘉庆皇帝不能仿效。
乾隆皇帝当政60年(并无3年皇帝),前期满汉矛盾尖锐必须协商,中后期金川之乱、清缅对决消耗抚慰江南地区士绅,中后期好高骛远更欲突显雄才大略,尽管奢侈浪费,但推动江南一带对清朝的信任感,消耗相较而言还是值得的。
他一共6下江南;分别在乾隆16年,乾隆22年,乾隆27年,乾隆30年,乾隆45年,乾隆49年。
乾隆皇帝一共六次下江南。第一次是乾隆16年,一共用时112天。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这一次乾隆带着他的母亲下江南了。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督促了海塘工程建设。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年。第五次是乾隆四十五年,当时乾隆已经70岁了。第六次是乾隆四十九年。
一共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等,虽说乾隆的六次下江南铺张浪费,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还有政治的发展,能够让乾隆更加体会到百姓的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