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王叔和的《脉经》里就有癌症病例的记载,中医学里把恶性肿瘤称为癌。
公元一二六四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里对癌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里,男者多发生于腹,女者多发生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其描述与现代临床诊断相符。
由于古人对癌的病理、转移等还不甚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根深植于体内,古时岩与岩通用,所以加上病字头,就成了“癌”字了。
明代的《外科正宗》一书还谈到长在嘴唇上的“唇癌”,说它初像豆子,慢慢长大,质地坚硬,难治,并认为其诱发原因既有精神忧虑、过于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经常吃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因素。
十七世纪初的《疡医证治准绳》一书还详细记载了一则男性乳腺癌的病例,说患者因数次参加“馆试”没有考上而闷闷不乐,后来左侧乳头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头旁边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溃烂,成岩穴之状。
扩展资料: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岩、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等。
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解释“癌”是恶性肿瘤。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癌病
在我国历代文献里,说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内容,为数是不少的;名目也很繁多;例如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其中,有些是包含了肿瘤在内的,有些实际上指的就是肿瘤。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中医学里的“气”,既包含着身体内部运转着的营养性精微物质,也指内脏器官的活动机能状况。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气”或“血”出现了不正常状况,即所谓“气郁结”或“血瘀滞”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对于肿瘤的发生原因,中医学认为也是由于精神情绪的过度紧张、忧郁,或者外邪 也就是外部致病因素 的侵犯,以及机体衰老、饮食起居的影响等等,引起体内气血郁结瘀滞,最后诱发肿瘤。另外,人体内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积累在身体里面,或者内脏功能的失调、紊乱等等,都能成为诱发肿瘤的病因。
瘤的定义,据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医书的记载,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叫做“癌”,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这是由于到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现在流传的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纪的《卫济宝书》。而最先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是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
对于肿瘤的某些主要症状和发展,历代中医文献曾经有过相当正确的描述,不少还抓住了要点。《诸病源候论》记载:“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这段话是说,良性肿瘤是逐渐长大的,没有痛痒症状,经过较长时间以后,可能长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会危及人的生命。
历代中医文献记述了喉癌、食道肿瘤、胃肠道肿瘤、甲状腺肿瘤、皮肤肿瘤等。中医学虽然早已认识到有些肿瘤是属于难治之症,然而对肿瘤并不是束手无策。除了重视对全身的整体治疗外,还包括针对肿瘤病变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割除的措施。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提到,对肿块这类病症,是采用促使它消散的的治法。1700多年前的名医华佗,对于腹内的结块,在使用针刺术和药物都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时,就给患者施行全身麻醉,采用手术割除医治。这些结块,很可能包括了某些肿瘤在内;公元7世纪《晋书》里写道:“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最早明确记录采用开刀切除眼部肿瘤的病例。
在中国,远在西周就有「肿」这个字眼来形容肿瘤,但当时尚无法区分肿瘤有良性与恶性的差别。在当时,亦有所谓的「专科医师」出现,据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专管医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等病」,疡医其地位相当於今日的外科医师。值得注意的病历纪录及死因报告在此时也开始被重视了。有关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学家指陈:最久远的案例,似应可以上溯到汉文帝时代的淳于意(也就是缇萦之父)於当时所记载的胃癌病例。之后一直到宋朝才有对癌症有更进一步的认知,「癌」这个字最早的纪录则在十二世纪初的卫济宝书中出现,其中有对乳癌的观察,指出40岁以上的妇女易患此症,溃烂三年而死等。之后,杨士瀛在任济直指方论中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这已是相当实际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到了清朝有关癌症病症的阐述也愈来愈多人加以著墨,疡医证治准绳书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动不可取也」,这代表当时的医者已知固定的肿瘤不能以手术治疗之。外科正宗将颈部恶性肿瘤(包括原发及转移性)称为「失荣」,这是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的详实记载,而此书的撰著者亦观察到「失荣」乃为不治之症。传统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为生理偏差、体内系统失调而失去平衡才会罹癌,而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包括:气血不顺、细胞积聚毒素、晨昏颠倒、饮食不当、肾气衰竭……等。
找了蛮久.终于CTRL+V过来了。- -!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王叔和的《脉经》里就有癌症病例的记载,中医学里把恶性肿瘤称为癌。
公元一二六四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里对癌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里,男者多发生于腹,女者多发生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其描述与现代临床诊断相符。
由于古人对癌的病理、转移等还不甚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根深植于体内,古时岩与岩通用,所以加上病字头,就成了“癌”字了。
明代的《外科正宗》一书还谈到长在嘴唇上的“唇癌”,说它初像豆子,慢慢长大,质地坚硬,难治,并认为其诱发原因既有精神忧虑、过于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经常吃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因素。
十七世纪初的《疡医证治准绳》一书还详细记载了一则男性乳腺癌的病例,说患者因数次参加“馆试”没有考上而闷闷不乐,后来左侧乳头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头旁边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溃烂,成岩穴之状。
/iknow-pic.cdn.bcebos.com/9825bc315c6034a8329eaf6dc5134954082376d9"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825bc315c6034a8329eaf6dc5134954082376d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825bc315c6034a8329eaf6dc5134954082376d9"/>
扩展资料: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_、岩、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等。
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解释“癌”是恶性肿瘤。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7%99%8C%E7%97%85/9848226"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百度百科——癌病
那个时候估计没这种学名,因为癌都是内部的,一般医生看不出所以然,就这么死掉了。不过古代环境比现在好多了,得癌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