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25-05-01 16:00: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解读,和实际逻辑意义上理解。

1、字面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是什么,那么相反的丑之为丑的标准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定义是什么,那么相反的恶的定义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

2、实际意义:

比如,我们给美制定一个标准或下一个定义,那么内容与之相反的标准和定义就是丑的标准和定义。这就是说当我们给美下定义时实际上也等于给丑下了定义。当我们定义善时也就等于定义了恶,因为与善的定义相反的内容就是恶的定义。

比如,我们定义说损己利人是善,就等于说损人利己就是恶。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

扩展资料:

老子要强调这样一个关系,就是为说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性质相对或内容相反的两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

知道了什么是美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是丑,知道什么是善也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恶。知道了什么是有,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无,所以像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观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

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下,有难就有易,用老子的原话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回答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老子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斯:连词,就。已:通咦yí,叹词,表示惊讶,放在全文意义上是告诫: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

扩展资料

文章出处:《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代表著作。《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回答3: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出自《老子》第二章。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赵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譬如西施颦美,东施爱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谓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为贤善也,纣执而杀之。后世效之以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上述乃道家思想,就题论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