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一般指望故乡(于右任诗作)。
《望故乡》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望”者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后人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
是于佑任的吗?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第一节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作为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他曾亲历中华民族被异族蹂躏的历史,他亲眼目睹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家就这样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也正是为了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昌盛。虽然斗转星移,至一九六二年,外国列强,早已被驱逐出了大陆,但台湾还孤悬海外,美国仍有部队长期驻守台湾,这样的国家现状当然是一个辛亥革命老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更何况,此时的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万千感慨,凝聚于心,怎能不化作诗行喷涌而出,吟成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这样的诗行。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第三节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
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诗人借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的“国殇”一词。“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借“国殇”一词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愫。他把自己比作 “国殇”,捧出的正是一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死的忠魂。
于右任创作《望大陆》既没有采用律诗的形式,也没有选择使用绝句,而是采用了屈原创造的“楚辞”的格式,这并不是偶然的,其用意也正是在于“楚辞”的诗歌形式,能更切实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爱国与思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