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师齐白石》有感200字

2025-02-24 18:24: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齐白石自己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此说并非矫情,齐白石对自己的诗才相当自信,甚乃自负。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心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读《白石诗草》及《借山吟馆诗草》,感觉齐白石的诗确实非同一般,他写诗不受传统规矩束缚,外淡内真,俗中蕴雅,与他的画风一致,当时即受人推崇。著名诗家樊樊山评他的诗:“意中有意,味外有外。”这是很高的褒奖。

齐白石在写诗上取得成就并非偶然。他童年家贫,从小帮家里干活,砍柴、放牛、捡粪,每次出门,身上总带着《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夜里点不起油灯,常燃松枝诵读。老来想起这段生活,写下《往事示儿辈》:“村书无角宿缘迟,二十七年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齐白石在20多岁拜乡贤胡沁园、陈少蕃为师,30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自此诗思大进,陆陆续续写下不少好诗。

齐白石的诗,与画密不可分,常以题跋为主的题画诗面貌出现。从内容上看,思亲怀乡是齐诗的主题,如《牧牛图》的题画诗:“祖母闻铃心始欢(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这里既有对自己牧牛生活、祖母盼孙早归的回忆,也有对仍在农村耕耘的儿孙的牵挂。再看《织纱图》题诗:“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荫下纺纱声。”当年自己读书作诗,常嫌妻子的纺纱声干扰影响,如今远离亲人,再想听那声音也听不到了。

用通俗流畅、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齐诗的又一主题。如《考芋艿》:“满丘芋艿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读之,那种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贫穷但温馨的乡村生活历历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