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科技有哪些呢?

2025-05-05 14:44: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僧一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僧一行(683~727年),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佛学家,在编制《大衍历》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贡献卓著。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僧一行进行了世界上子午线(经线)1度弧长的第一次实测工作。经过实测,一行得出地面上南北相差351.27里,北极高度相差1度。我国古制1里等于300步,1步等于5尺,一尺等于24.525厘米,1周天等于365又1/4度,据此可换算出北极高度变化1度,南北之间距离为129.22公里。僧一行这次测量比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刺子密的实测早90年。

2.水运浑天仪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僧一行和梁令瓒及诸术士合作,制成了水运浑天仪。浑天仪以铜铸造为球形,球形浑象内列满星宿,注水冲轮,使球形浑象旋转,自转一周为1日1夜。球形浑象外又安置2个圆环,环上缀日月。日标每昼夜回转一周,又沿黄道(太阳在天球中的视运动轨道)东行一度,365日沿黄道移动一周;月标每昼夜回转一周,27日半沿白道(月球在天球中的视运动轨道)移动一周,为1月。浑天仪全称为“水运浑天仪俯视图”,是后世天文钟的前身。

3.僧一行编成《大衍历》

唐开元年间,僧一行编撰了一部优秀的历法——《大衍历》。该历法有很好的实测基础,一部分测量资料来自黄道游仪的观测,另一部分来自全国多个观测点的极高、日影和距离的沈括像丈量。《大衍历》不但有历术7篇(步中朔术、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步五星术),在历法的结构和内容上形成系统,而且还力图探讨历法原理,寻找历法本质,从哲学角度解释历法。它反映出唐代天文学家容历算家与星占家为一身的特点,对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作了进一步发展。

4.筒车的出现

唐朝时候,筒车开始出现并逐步得到使用。据《太平广记》记载,唐初人邓玄挺入寺行香,看到庙里僧人浇菜园用的是“以木筒相连,汲于井中”的水车。这里的筒车结构是将一串木斗挂在立齿轮上,在轮轴两端伸延部分装上供脚踏或手摇的装置。水轮由木制,轮上缚以小竹(木)筒作兜水工具,下端设置在流水之中,利用水流冲击轮子转动,这样就达到了提水的目的,使水为农业生产服务。刘禹锡在《机汲记》中所说的“机汲”是更为进步的一种筒车。

5.孙思邈与《千金方》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生于541年,被人称为“药王”。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中医理论与养生学说的结合上,《千金方》对中药的选材和制作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而系统的记载。

《千金方》全书有82卷,其中目录2卷,《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千金髓方》20卷。在《千金方》中,孙思邈对医德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大医学家应该“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生之苦”,这一观点符合佛教精神,所以后人亦将孙思邈尊为“药王菩萨”。

6.沈括著《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坐标。他以博学著称于世,在晚年,他写成了《梦溪笔谈》一书,全书共30卷,其中有关科学技术的条目占三分之一以上,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医药、动植物等广阔领域,荟萃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