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西方其他国家都有红宝石。
清代红宝石佛手,以整块红宝石雕琢成佛手形,重为667.69克拉,长5.92厘米、宽3.648厘米、高5.98厘米。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清廷对官员的服饰有极其严格的要求,甚至连帽子上一颗小小的珠子也有各种规定,这体现出森严的等级观念。顶戴、花翎就是官员级别高低最典型的标志。
图片来源网络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顶戴”上的顶珠按照官员品级配以不同宝石,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清朝官帽结构(图片来源网络)
而“花翎”是皇帝赐予的一种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一般为孔雀翎。
历史上,红宝石最早就是在缅甸抹谷被发现的。抹谷的红宝石产于大理岩中,经过数百万年的风雨洗礼,红宝石从其母岩中被剥落下来,并从山上被运送到山谷地面。抹谷首次发现红宝石的确切日期无据可查,但可推断,应该是第一批定居该地区的人类在河流和溪流中发现的。
抹谷早期开采红宝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红宝石起源的传说不胜枚举。据说,在佛陀踏上大地之前,缅甸北部只有野生动物和猛禽居住。有一天,造物中最大,最古老的鹰飞过一个山谷,在这个山谷的山坡上发现一团鲜红的肉块,鹰试图捡起它,但是它的爪子却无法穿透这团血红色的物质。经过多次尝试,鹰终于明白,它不是一块肉,而是一块由大地本身的火和鲜血凝结而成的神圣而绝世的石头,这颗石头就是地球上第一颗红宝石,而这个山谷就是抹谷。
缅甸最后一位国王- King Thibaw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红宝石和蓝宝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有趣又神奇的结尾,这个有着红宝石的神奇山谷,因为满地被毒蛇覆盖,人类只能望而却步。为了得到宝石,人们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肉块弹射到山谷里,红宝石就会粘到肉上,飞行的猛禽看到这些肉块以后,会将其抓起并运出山谷。在鸟类满足食欲之后,聪明的人们再爬入它们巢穴取出红宝石。
在悠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以及科学的理解在不停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红宝石价值的认可。伴随着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背后,那些为了争取利益而发生的悲惨故事也令人唏嘘不已,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关于“Nga Mauk”红宝石的故事。
缅甸国王向法国使者展示“Nga Mauk”红宝石©Bill Larson
缅甸君主统治时期有规定,大颗的宝石开采出来以后要上交国王。一位贫穷的矿工Nga Mauk发现了一颗优质红宝石,他注意到这颗原石有一条裂缝,为了避免全部上交,这名矿工沿着这条裂隙将这颗原石一切为二,一部分上交了国王,而将另一部分出售。但是不幸的是,国王得知了他的欺诈行为,为了警示他人,国王下令将整个村庄的所有居民活活烧死。传说,Nga Mauk的妻子因在山上砍柴,躲过了这一生死劫难,但是亲眼目睹家人被烧杀的惨状让她悲痛欲绝,不久便因心碎而死去。
缅甸抹谷Daw Nann Kyi Taung,据传Nga Mauk的妻子就是站在这里看到村庄被烧毁。图片由Andy Lucas拍摄,版权属GUILD宝石学院
当时被卖的那一半红宝石后来辗转又回到了缅甸。后来,这两块石头在曼德勒切割,一块切成了98克拉的红宝石,另一块切成重74克拉的红宝石。可惜的是,当英国于1885年吞并缅甸时,这两颗绝世珍宝都失踪了。
中国最早发现红宝石是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人们很喜欢这娇艳欲滴、颜色艳丽的彩色宝石,常常把红宝石随身携带,用来保佑平安。而在中国古书《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记载,当时人们将红宝石称为“光珠”,认为红宝石能够带来光明之神的力量,后来,中国东汉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分辨红宝石和蓝宝石了。
明清时期,红宝石开始被上位者用在宫廷首饰中,称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很多公主王爵都喜欢佩戴红宝石饰品,认为红宝石饰品能够带来幸福。而在民间,平常百姓也开始一股佩戴红宝石饰品的狂热,后来著名的明定陵,就被发掘出大量优质品质的红宝石饰品。清朝的时候,亲王大臣们的官衔也是用顶戴的宝石种类区分,例如亲王与一品官顶戴红宝石,三品官的顶戴标记则是蓝宝石。据说,在慈禧太后的殉葬品中,就有红宝石佛像、红宝石枣核、红宝石饰品接近4000多件。
国内外古代都是有红宝石的,
清代时一品官员的顶戴花翎就是红宝石,更早一些的时候也有一些关于红宝石的记载,例如:《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记载,当时称其为“光珠”。
中国最早发现红宝石是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人们很喜欢这娇艳欲滴、颜色艳丽的彩色宝石,常常把红宝石随身携带,用来保佑平安。而在中国古书《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记载,当时人们将红宝石称为“光珠”,认为红宝石能够带来光明之神的力量,后来,中国东汉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分辨红宝石和蓝宝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