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大学的大学原型

2025-03-29 08:54: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关“三闾大学”的原型猜测有很多。但根据学者的研究考证,较为大家所公认的“三闾大学”的原型是蓝田国立师范学院。 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即通常所说的国立师范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大部分校址在今湖南省涟源市涟源一中的校区内。该校传达室三闾钟楼既是在原校址上建成的,而国立师范大学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平成是“平安成化”之意的缩语,即暗指安化县,当时的蓝田镇属安化县。
三闾大学是《围城》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全书最精彩情节的发生地。其原型所在地为安化蓝田(今湖南涟源)在版图上不过一弹丸小镇,但却是当年抗战时期转移至后方的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的校址所在。
1939年,钱钟书被聘为该校教授,在此生活、讲课两年后,于1941年返回上海。短短的两年时间,这座南方小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钱钟书的痕迹。因为,《围城》实在是太有名了,不仅小说,后来在涟源取景的同名电影,同样是广受欢迎。
因为感情上遭到严重打击,加上事业发展不顺,以及抗战形势变化,从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毕业的方鸿渐(《围城》主人公,有人认为钱钟书以自己为原型创造)接到了从三闾大学(原型即邀请钱钟书前往教书的国立师范大学)发来的聘函。同时接到聘书的还有他的朋友李梅亭、赵辛楣等人,他们结伴从上海起程。
方鸿渐一行水陆兼程。从上海坐船到浙江宁波,然后再坐长途汽车到金华,留宿“欧亚大酒店”几日后,搭乘火车到江西鹰潭,因为车票紧张,在江西境内他们又耽搁了几天,终于到达江西与湖南交界的界化陇,从此地转乘湖南的长途汽车经过四天颠簸后到达邵阳。
根据后来的考证,钱钟书在《围城》中安排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路线,在邵阳以前完全与他本人前往国立师范大学的路线重合。从邵阳到目的地“平化”,《围城》中描述为“到学校全是山路,得换坐轿子。”他们第一天走了七十多里,然后在途中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傍晚时分到达学校。而邵阳到蓝田的距离为一百二十里,从时间上推算,三闾大学原型应正好是钱钟书当年供职的国立师范大学。只是在小说中为回避真实,钱钟书才虚构了目的地。
据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说,《围城》钟的人物很多都可以在钱钟书去湖南执教同行的人中找到一些影子;至于“三闾大学”中的衮衮诸公,如高松年、汪处厚、刘东方、韩学愈、范小姐等,也不可能不打上国师的烙印。
国立师范学院的主要建筑都位于如今的涟源一中校园内,大部分现已被涟源一中于解放后的上十次的翻修中不断被更新,昔日的破败早已被簇新的建筑所代替,教学楼外象征性的“三闾钟楼”牌匾试图努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钱钟书生活、工作的地方。幸运的是,国师搬迁后,这里历办湖南省立15中、涟源一中等学校,使得校园中的古树悉数得以保存。据一中教师介绍,整个校园内,有百年古树数十棵。
只要细心,在这里还可以找到不少小说中描写的细节。钱钟书在《围城》里描述,“三闾大学”是一座“摇篮”,这“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 “花园”就是指李园;“溪”就是蓝田的升平河;“山”就是涟源一中校园里的光明山。
只可惜,“花园”已成了涟源市政府的一角,前几年仍然可以看到的花园大门,已经被一排商业门面占据,不时传来小贩们的吆喝声;“溪”则早已流成了小河;只有“山”,除了新修了游泳池,并补栽了一些树木以外,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树木越发繁茂,小路曲折,气氛幽静。山上小亭子里,不时能见到几个手捧书本用功的学生,让我总怀疑他们手里拿的是不是《围城》。也许,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国师学生们也和他们一样,徘徊读书于此。
《围城》里关于“三闾大学”的另外一些景物描写都可以找到原型。《围城》里写道:“汪家租的黑砖半西式平房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筑,跟校舍隔一条溪”,这建筑就是当时的“德志园”,在如今的看守所下来不远处的分岔口旁,这建筑有一栋还在!《围城》里写道:“水涸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这木板桥确实有过,当时,附近一村民为了方便国师的师生过溪,在现蓝郊村李家院子前的河湾处架了一座木板桥,这座木板桥后来被洪水冲走了。
《围城》里写道:“表上刚九点钟,可是校门口大操场上人影都没有……四野里早有零零落落试声的青蛙……”这大操场就是现光明山大礼堂前的大操场,2004年,这里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一个大商场。除此之外,《围城》里描写的酒店、书店等到也可以找到它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