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和开悟有何区别吗

2025-02-25 04:28: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见性”和“开悟”一般来说是可以通用的,在很多语境下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严格来说,这两个词还是略有区别的,主要区别是:“见性”之人一定“开悟”,而“开悟”之人不一定“见性”。
  “见性”一般常说“明心见性”,意思是“见”到了自己的自性、佛性。这是需要完全断除妄想才能证得的境界。“见性”之后虽然在神通智慧和受用上还和佛差的很远,但是在见解上,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和佛陀是一样的,只是在断惑的功夫上还差的较远,需要逐渐修行来灭除烦恼,以便证得圆满的佛果。
  “开悟”是指开启了自性本具的智慧,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禅宗用语,是禅宗修行的目的。不过根据历代禅宗祖师的经历来看,“开悟”也分程度,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等。如果是大彻大悟,则和明心见性的意思一致,如果是小悟,虽然其见解和境界相对一般凡夫来说高出很多,但未必彻底见性,所以古代有位禅宗大德是“大悟七八次,小悟无数次”。从这个角度来说,“见性”和“开悟”是稍微有点区别的。

回答2:

见性就是开悟,尚未成佛。
欢迎上网搜寻:奇哉!中国人,不懂中国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光明最胜王经》:
【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
六根清净是得法开悟,『说法』令人开悟,是指明师传法令人开悟。
●《圆觉经》: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盘】
还是在说唯有在世佛才有传法的能力而令人开悟。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法施能断无明】、【令于空法得开悟】
未开悟就是无明,明师传法给我们就断无明而开悟。(《本业经》:
【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

●《楞严经》: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说明开悟(即见性)是开佛性(即心)的悟。
●《大宝积经》:
【若不了诸法,自性不可得】
说明得到佛法才能见佛性,见性就是开悟之意。
●《涅盘经》:
【示悟众生真实佛性】、【如是佛性,唯佛能知】
说明开『悟』是开佛『性』的悟、需在世佛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说明需『悟自性』才能成佛。
●《六祖坛经护法品第九》:
【道由心悟】
《达摩血脉论第六问》说:『佛即是道,道即是禅』,道要由『自心、佛性』来悟,不是用意念修。
●《华严经》:
【此光开悟诸菩萨】、【此光开悟一切众】、【能以正法开悟众生】
是指眼根通了、观到内在光而开悟,内在光即佛性。
【为欲觉悟众生,

所谓:

以此音声遍法界中而开悟之】
【得佛无量圆满音声,一音开悟一切众生】、
【开悟以法音】
是指耳根通了、观到内在音而开悟,内在音即佛性。
●现在为『开悟』一词做个总结,常听说『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就是智慧眼开了,『佛』就是『佛性』(详《奇之8
-
不懂『念佛』之意》),就是内在光、内在音。整句的意思是我们接受在世明师传法后,打开智慧眼,观到内在光、观到内在音而开悟,明师并为我们洗掉累世业障而得无生法忍。整句其实就是指开悟的初步啦。
以上仅是节录。

回答3:

开悟和明心见性有一定的差别.六祖在听到《金刚经》后,当下便开悟,这时的开悟,属于解悟,也就是知道了一切无所得,佛性平等无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对话和无相偈。此时,五祖皆说未见性。直到五祖深夜讲《金刚经》,六祖才大彻大悟,才明心见性。
可见,宗门的开悟是以大彻大悟为标准的,也就是明心见性。通常所说的开悟,往往是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也就是顿悟法理而已,也就是八正道中所说的正见。
因此一个悟字,在教下和宗门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一个是知,一个是证。一个是知心是佛,一个是证心是佛。教下是顿悟渐修,而宗门则是顿悟成佛。
达摩祖师讲过,夜见光明如昼,此是余习将尽,也就是无明习气将要破灭。
一旦心光显露,此为明心,余习净尽,佛性圆满显现,此为见性。故而祖师说,见性即是佛。

回答4:

菩萨从发心开始,直至成佛;共有五十二阶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
其中,第七住位明心;第十住位见性。可见,明心见性仅在第二十个阶位,尚有三十二阶位没有进修,离成佛还很遥远。
又:圆满五十二阶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无量数劫)。
其中,初信位至初地位,一大阿僧祗劫;初地至八地,第二大阿僧祗劫;八地至佛,第三大阿僧祗劫。可见,明心见性尚未圆满三分之一的路程,离究竟成佛还很遥远。

禅宗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是指成就究竟佛,在“六即佛”中,处于“分证即佛”之前。之所以讲“见性成佛”,是因为:
明心见性具足,即能在成佛的道路上永不转退。方便说为“见性成佛”。其次,妙觉位菩萨出现世间成佛,要示现“成道”一相:在菩提树下也要经历“明心见性”这一关。复次,妙觉位菩萨明心见性与六住位菩萨明心见性,所明之心,所见之性,在体性上无二无别;无非前者已经究竟清净,后者尚有无量污染种子需要修除污染性。再次,明心所明之心,是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真心。此真心,一切有情皆是同一体性,即是“法身”、“如来”、“真如”、“涅磐”......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因此,若能明心,即能真正进入大乘门,永不转退;即能入菩萨数,真正实修六度万行;即能同时成就解脱功德;即能真正发起般若智慧;即能渐渐通达大乘,了知“如来真实义”。如《心经》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实修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的原因。可见,明心在成佛的道路上,是“凡圣”的分野,是“里程碑”性质的一关,极为重要。

宗门是指禅宗,教下是指佛教中除禅宗以外的其余法门。二者合称“宗教”,这是汉语“宗教”一词的原本意义。后因西方文化进入,“宗教”一词失去愿意。成为泛指。

关于开悟明心,末学熏习善知识宣说,整理而得如下浅见,供楼主参考:
http://hi.baidu.com/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4133577d2da8ca61e12ae.html

愿一切学人早证大乘菩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答5:

不是一回事,如果只是见性,而没有心住中脉,则只称为见性,不能叫做开悟,开悟是见性以后,继而能心住中脉,才算是开悟。否则只是见性,不能心住中脉的话,只能叫做见性了,不能叫做开悟。所以开悟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见性,还要能心住中脉,才是完整的开悟。否则不名为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