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进化与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栽培作物的传播与人口的迁移是密切相关的,高粱的传播也同样。
(一)高粱向西非的传播
早在公元前4000年或3000年前,栽培高粱就从埃塞俄比亚传到西非。传播要穿过苏丹到上尼日尔河地区。在这里,曼德(Mande)人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并培育了大量高粱品种,高粱在西非渐渐占有主要地位。
(二)高粱向东非的传播
东非的高粱也是从埃塞俄比亚传来的,但缺乏由人口迁移而传播高粱的证据,似乎是库舍特人渐渐把高粱传到东非的。库舍特人占据适合农业的好地点,这些地点常常是在高地。在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不同地方有旧台地的遗迹。
Cole(1963)记载,最有意义的发掘是在Engaruka,这里不仅有磨高粱的石器,而且有在各种水平上发现的炭化高粱样品。炭化的高粱样品是发育充分的栽培类型。外表调查表明,这些高粱样品与很多现今种植的坦桑尼亚高粱相似。时间定于公元12世纪的炭化高粱籽粒也已在东非海岸的Kilwa得到。
(三)高粱向中非和南非的传播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班图人向东非迁移,并与含米特人的结合使人口快速扩展到中非和南非,所以高粱也随人口的迁移而传播。高粱在这两个地方都是粮食作物之一,其他种植的作物有纸莎草谷和龙爪谷以及各种豆类和瓜类。农业制度包括与今天很多非洲人采用的相类似的轮换种植法。炭化高粱、谷类和豆类籽粒都发现过。
(四)高粱向印度传播
高粱从非洲向东方传播的最大可能是通过阿拉伯沿海航行的独桅三角帆船运输完成的。贸易路线在东非和印度之间,通过阿拉伯半岛。靠着两股可靠的季风: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这种季风在每年当中有几个月相当稳定。从阿拉伯半岛出发或者抵达非洲海岸莫桑比克,或者到印度的大南方,刮东北季风时去非洲,刮东南季风时从非洲返回。这种航运已经在公元前700年之前就进行了(Cole,1963),也许比这还早。甚至到现代,这种独桅三角帆商船装上从南坦桑尼亚的Lindi-Kilwa地区的高粱作船员的口粮,一种很好吃的“Msumbiji”为高秆的“沙鲁”类型。这种高粱具有坚硬可口的籽粒,而且方便船上保贮。东非高粱最初就是这样作为船员的口粮被运到印度的,而印度高粱一般来说与东北非的高粱有关系。
(五)高粱向中国和远东传播
从印度沿着亚洲海岸线海上贸易的继续,高粱传到了中国。在明朝,公元15世纪有从中国到东非的航海记录;但也有更早的说法,在唐朝(公元618—906年)到达东非。公元8世纪的中国硬币已在东非的Kilwa发现(Coupland,1938),中国陶器在东非也有大批发掘的记录。由此路线传播的一个高粱族是琥珀色茎和一些甜高粱。这些是高秆的,倾向一边的相当松散的穗,籽粒几乎没有多少用途,可用于饲草和制糖浆。它们与在东非海岸发现的甜高粱有关,有16份这样的品种于1857年由 Peter Wray从产地带到美国(Snowden,1936)。
(六)高粱向中东和地中海沿岸传播
高粱向这些地区传播的最大可能是从印度或东非通过阿拉伯进行的,而不是从埃及。事实上,考古的结果表明,在罗马拜占庭时代之前,埃及没有高粱种植。Piedallu(1923)认为,来自Timgad的Sennacherrib宫殿的一件雕刻品,上面雕出在高粱地里一头母猪喂饲其小崽的情景。这可能表明高粱在公元前700年已经到达中东。公元前443年,巴比伦人种的一种谷,“Kenchros”,像灌木树一样高,多半说的是高粱(Tackholm和Drar,1941)。
帚用高粱是在地中海地区由印度或非洲通过中东传播的高粱发展来的。在意大利,帚用高粱在1596年之前种植过,而且帚用高粱的栽培和扫帚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到西班牙、法国、奥地利和德国南部。这里有一种说法,即后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帚用高粱是由Benjamin Franklin引进的(Lartin和Leonard,1949)。
(七)高粱向美洲传播
高粱向美洲传播是该作物最近代的扩展。粒用高粱首次从西非随着贩卖奴隶进入美国,这时几内亚高粱被引进。1874年,从北非引进棕色的和白色的都拉;1876年,从南非引进卡佛尔;约1880年,从西非引进迈罗;1890年,从印度引进沙鲁;1906年,引进菲特瑞塔;1908年引进赫格瑞和苏丹草(Martin和Leonard,1949)。更早引进的高粱,上面已经提到的1853年中国的琥珀秆,1857年引进的甜高粱。
(八)高粱向大洋洲传播
有柄高粱(Para Sorghum)从南非和东非通过印度和东南亚传到大洋洲,异高粱(Heterosorghu。)有限地传到澳大利亚。直到几个世纪之前,真高粱(Eu-sorghum)才传到大洋洲。
Godwin(1993)报道,在高粱属48个种里,有17个在大洋洲发现,其中14个是大洋洲特有的,当地种在已有的6个组中有4个,但是没有包括双色高粱和约翰逊草高粱在内的高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