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步辇图》中为什么有的人被画得特别大而有的人却被画得特别小?

2025-04-24 21:43:4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二日,皇帝在太极殿亲切接见了吐蕃使臣禄东赞。宾主双方就文成公主正式下嫁吐蕃赞普这一天大喜事,互致祝贺,并确定了送亲、迎亲的相关细节;会见中,皇帝授予禄东赞“右卫大将军”之职;双方还就建立跨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展望。吏部主爵郎中阎立本,《步辇图》在我看来,这哪里是一幅画啊,它简直就是一张照片,一张新闻现场的照片。

画面记录的就是禄东赞觐见唐太宗的情况。唐太宗是画面绝对的主角,那位被众宫女抬着的便是。作为主角,唐太宗的形象明显比其他人要大出许多,虽然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很合乎画面的逻辑。为了突出重要人物,画家常常会把他们画得比常人高大,位置也更加醒目,让人一眼便能看到,这是早期人物画一贯的手法。

唐太宗所坐的即为步辇,这是帝王专门的代步工具。辇即车,到了秦以后,这种辇被撤去了轮子,所以由原本的用马拉改成了用人抬,因此便称为步辇了。画面中,除了太宗乘坐步辇,宫女们还打着两把屏风扇和伞盖仪仗。再来看左侧三人,站在最前穿红袍的是太宗朝的典礼官,中间那位就是吐蕃王的使者禄东赞,最后那位是翻译。禄东赞一望便知来自异域,无论是头发的样式还是服装的样式、花纹以及腰间所挂之物,都与中原风俗不同。

如果仔细观察这幅画的话,你会发现一些不太合乎常理的地方:画中的禄东赞为什么这么干瘪,还不如前面迎宾的典礼官?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有意为之。

看人物的大小比例,唐太宗最大最显眼,这个应该不会有异议,第二“大”的人,按照规矩来说,应当是禄东赞无疑,而他在画中却被画的又小又干瘪,还不如典礼官。不用多说,当时的唐朝可是世界头号强国,在唐太宗眼里,这吐蕃就是一蛮荒之地。

所以,在这幅画里,从场合、衣着,到人物,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一种随意、不重视,人物表情上,更是直接地体现了唐太宗对这桩和亲的嫌弃:“既然不能明着搞你,就画幅千古名画记下你们的穷酸样儿。”

关于这幅画,历史上有种种的猜测,有的说“画的风格不像阎立本的作品”;有的说“画得不符合事实”...但其实,绘画并不像相机那样死板的记录一个画面,

它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画家在其中融入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然后用笔画下场面里的每个角色,把这种情绪传达出来。

回答2:

因为此画中有画家自己的感情倾向,取决于画家自己的意愿。

回答3:

可能是因为观赏角度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感受。

回答4:

欣赏角度问题的答案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