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领兵从荆州南郡出发,发起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战争前夕,关羽威势不可阻挡,曹操急令心腹将领于禁,并骁将庞德率七军大约三万精兵,前来增援被围困在樊城之内的曹仁。却不料关羽大展神威,不仅利用地形水淹了曹营七军,而且还活捉于禁、斩杀庞德。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可以看到,关羽的锋芒毕露,还引起了孙权的忌惮。于是,一场针对关羽的阴谋,就此展开了。不久之后,吕蒙白衣渡江,一举袭取了南郡、公安、江陵三座属于蜀汉集团的城池。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被孙权擒杀。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关羽败亡的消息传回蜀中后,身在成都的刘备悲痛欲绝,随即下令亲率75万大军伐吴。谁知祸不单行,不久之后,刘备的三弟张飞被其部将刺杀,其头颅也被献给了东吴。这一连番的噩耗,让刘备对东吴恨之入骨,即便是有赵子龙等重臣相劝,刘备还是一意孤行,便踏上了伐吴的征途。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刘备,是否真的只是单纯的替关羽报仇呢?说到这,就不得不谈到刘关张三人的关系了。小说中的“桃园三结义”,在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忠义的象征。正因如此,刘备为二弟关羽报仇,在读者眼中,也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曰:“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可以看到,就连赵云都知道蜀汉集团的最大敌人是曹操,而城府颇深的刘备,又岂能不知。而且在这段记载中,刘备发怒,并非是关羽战死,而是因为荆州三郡落到了东吴手中。正因如此,刘备率军征讨东吴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夺取荆州。
以当时形势来看,刘备想要夺回荆州,是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的。一方面,刘备最信任的“荆州集团”,其家眷老小此时都落入到了东吴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却有一部分大臣保持沉默的原因了。另一方面,在刘备眼中,荆州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关羽。早在诸葛亮隆中对策之时,便提出了以荆州为根据地,进而辐射天下的战略构想。因此,刘备对于荆州之地,有着很强的执念。他可以接受关羽的死去,但他绝不能接受失去荆州。
既然已经明确了目标,那么刘备为何选择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征讨东吴呢?其实刘备选择的这个时机,倒也是非常恰当的一个时机。从客观角度上考虑,当时的外部条件,让刘备生出了莫大的自信心。不久之前,刘备趁着曹丕称帝,连忙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又给自己捞了一批政治资本。而放眼此时的曹魏集团,由于新帝登基,魏国内部需要一段时间的整合,因此无暇分身来对蜀汉集团造成威胁。
至于西南边境的蛮夷是否会作乱,刘备也不会担心,因为他已经安排了马超和魏延两位大将。再来看看东吴,刘备当时的想法肯定是,孙权集团此时已经没什么人才了,是比较容易欺负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去世了。从表面上来看,刘备也难免会轻视东吴。
再来看一下刘备伐吴的主观原因,主要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刘备刚刚登基,蜀国正好需要这样一场胜仗,来激励各地民众和官员们。同时,刘备还能吸取一些外来人才。其次,刘备借着为关羽复仇的幌子,再次宣扬了自己忠义的名声。最后,关羽在军中素有威望,刘备声称要为关羽报仇,也可以让蜀军的气势,变得更加恢弘。
据《资治通鉴》记载:“军于夷道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可以看到,刘备在伐吴的前期,确实凭借为关羽报仇的名头,极大的鼓舞了蜀军将士。所谓“哀兵必胜”,这也是蜀军前期勇不可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替关羽报仇的意气之争。而是刘备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为了夺取失去的荆州,而打出的一个幌子。不仅如此,刘备还借用关羽之死,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同时还鼓舞了士气。这背后令人心寒的真相,也证明了刘备最真实的枭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