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四光的资料

关于李四光的资料
2025-02-23 11:18: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之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八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回答2: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之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回答3:

李四光(189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蒙古族,黄冈人.他曾从事古物

回答4: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地质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
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一首诗,这首诗也是他自己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石迹耿千秋。
山兮复何在,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下面是关于他的几个故事。
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分析当时形势的发展前景。李四光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对家人说:“我从周恩来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李四光说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中国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5月2日,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随时将李四光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向周恩来报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军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有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恩来赶来参加追悼会,发现没有准备悼词,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有关负责同志。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李林在信中反映了她父亲生前对祖国地质科学工作的关注和希望,以及今后开发利用地热、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地质力学所提出的建议。周恩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回答5:

从黄冈市向北走25公里,有一个云遮雾罩、丘陵环抱的小村子叫张家湾,这是李四光的家乡。20世纪初,李四光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当时的名字叫李钟揆。
钟揆十二岁时,跟父母亲提出想到省城里读书。李卓候早就存心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了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凑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给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袄,准备了简单的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个第一次出门的少年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路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们,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钟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非常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里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一栏里,写了“十四”两个字。办事人员嘱咐不能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到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间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有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块大洋。
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样深造读书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可以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法、德或者是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的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那里去呢?最后学校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气通红,眼含泪水,质问到:“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出国留学,我三次考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做过李卓候的学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出国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声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湖北省督抚致外事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等,均堪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辞别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欣然上路。这一次的出门是留洋。他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451回答者: 琥珀星星 - 部门总监 十级 2007-9-20 20:56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李四光的小时候的故事 2008-10-31
• 詹天佑 国家建设 李四光 资料 故事也行 57 2008-3-23
• 李四光爱国 故事 80 2009-3-11
• 谁知道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41 2008-3-10
•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297 2008-4-11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小时侯 故事 李四光
其他回答 共 2 条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
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 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