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
诸葛亮,在很多场合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就像关公经常作为勇武与忠义的化身一样。可是从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诸葛亮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说,“如果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孔明的信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刘备此举,意在试探诸葛亮,一方面诸葛亮对名声极其重视,绝对不敢有篡逆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猜到刘备的意图: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刘备会当场“做”掉他!他只能出点“红”以示忠心。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一个智慧的化身,这点脑筋动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历朝历代,不论皇帝如何,大臣中无一例外地存在“党争”,而位高权重的“权臣”,则每每不可避免地成为党争的中心。在“后主”手下,诸葛亮位至人臣之极点,是蜀国皇帝的“相父”,显然,有很多人对他的尊位很眼红,按道理,刘禅软弱无能,蜀国朝内的党争应该极为严重,而诸葛亮则应该成为党争的中心,但是为什么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没发生呢?这就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了,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并不全是为了“报先帝而忠陛下”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朝内党争。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国,将来不得不卷入党争,到那时,必定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留个千古骂名。他南争北战,意在躲避灾祸。
诸葛亮,在很多场合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就像关公经常作为勇武与忠义的化身一样。可是从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诸葛亮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说,“如果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孔明的信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刘备此举,意在试探诸葛亮,一方面诸葛亮对名声极其重视,绝对不敢有篡逆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猜到刘备的意图: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刘备会当场“做”掉他!他只能出点“红”以示忠心。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一个智慧的化身,这点脑筋动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历朝历代,不论皇帝如何,大臣中无一例外地存在“党争”,而位高权重的“权臣”,则每每不可避免地成为党争的中心。在“后主”手下,诸葛亮位至人臣之极点,是蜀国皇帝的“相父”,显然,有很多人对他的尊位很眼红,按道理,刘禅软弱无能,蜀国朝内的党争应该极为严重,而诸葛亮则应该成为党争的中心,但是为什么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没发生呢?这就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了,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并不全是为了“报先帝而忠陛下”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朝内党争。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国,将来不得不卷入党争,到那时,必定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留个千古骂名。他南争北战,意在躲避灾祸。
诸葛亮在刘禅手下屡出祁山,而寸功未立,其原因何在?早在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认定,天下必然一分为三,刘备可以占有其一。他为刘备谋划“大业”的时候,对“三分天下”剖析得很透彻,而对于“兴复汉室”只是一言带过,并没有细讲。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就知道,天下最终不可能尊刘备为帝,对刘备的“兴复汉室”并不感兴趣。刘备死后,形势发生改变,蜀国元气大伤,已经没能力在和任何一方抗衡,诸葛亮深知回天无力,但又不愿承认,为了把自己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到实处,为自己留个好名声,他六出祁山。北上伐魏六次,劳民伤财把本来就奄奄一息的蜀国一步步推上了灭亡之路。
从这几方面讲,诸葛亮的形象恐怕并不是很多人所讲的那么高大,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