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比较

60字左右 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说明喜欢那个?
2024-11-12 06:20: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李白与杜甫,不世出的两大天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而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者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郭沫若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写过一本刻意“扬李抑杜”的专著《李白与杜甫》,由于文中迎合某一类政治倾向的意味过于明显,现在读起来就颇受非议。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倒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少一些,我的记忆,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只就那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的确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后来不知在笑话还是故事书里读到过,有人以此诗入菜,尽是些青葱鸡蛋汤之类,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诗坛巨擘,自然不免会有人拿两人来互相比较。这种比较历史上一直就在进行着,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严羽就认为:“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另一派则认为李高于杜,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第三派以为杜高过李,元稹:“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也有过杜高于李的评述。

  这些评价,多少都带着个人的喜好和风格的追求,显得并不十分准确和客观。要做比较,就必须有一些标准。下面我试着在几个方面来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从产量来说,李白的诗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传世一千四百余首,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从质量,或者更准确地讲——精品率来讲,由于李白的诗多即兴而发,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诗作显得内容比较松散、题材比较重复,词句声律不够严谨。杜甫的诗歌,除去应酬之作,大部分诗言之有物,也比较经得起捶打推敲。所以王世贞有云:“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两人各有千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从风格上来讲,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稳健,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从体裁上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早期的词)和散文。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显得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杜甫有过多首追忆或者敬仰李白的诗作,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梦李白》,《春日忆李白》。杜甫对李白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诚挚谦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李白的过人魅力。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著入世的郭靖。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个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要比较的话,如果不夹杂个人的喜好、体验和人生观,真的是一件难事,但也是一件颇有趣的事。

  比较粗略,仅是抛砖引玉

回答2:

古云:"仙近于天,圣近于地."

李白的浪漫诗风与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关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的比较,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百家意见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李白与杜甫,我也有一点见解,在这里就作一个简单的探讨。李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李白,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被后世推崇为诗仙,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
杜甫对于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杜甫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杜甫的抱负可以从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才华可以说不下于李白,甚至比李白更为卓越,但是杜甫的评价为什么没有李白高,大概也是因为他过于严谨的态度而丧失了奔放的风格。如果杜甫一开始就象李白那样冠盖满京华的话,那么杜甫的风格也许会完全不同。因为杜甫年少就与李白相逢,从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推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之所以能够为后人敬仰,很大的程度他的诗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为晚唐以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础,他写的诗成了一种学习的资料。也就是后人模仿他的风格以及对文字的锤炼方法来发展风格。下面是资料(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
从以上一段文字来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关键在于他作诗态度的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要靠这些诗来受赏识,以此来养家糊口,文字锤炼极尽所能,对仗工整竭尽全力,所以前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间接地造福了后人。
当然杜甫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屈从一些权贵,写一些违心之作,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诗人同样在与权贵交往中愤恨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蛀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
这里就肯定有人会提出既然杜甫那么高尚不应该屈从权贵,说他有媚态,自然有人会断章取义拿来批判。
我说的是诗人的人格高尚是不容置疑的。诗人历尽千辛得以摆脱窘境,被任为左拾遗,这也是诗人第一次在中央为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试想诗人一生贫苦好不容易刚得到圣上赏识,却因为援救好友差点触怒圣上而遭杀身之祸。我个人理解可以说从此时开始诗人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诗人放着手中的荣华不享却仗义执言遭贬斥,而且这是诗人刚刚开始摆脱贫困。所以诗人的人格是异常高尚的。
说到这里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说李白的诗是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充满观赏性,那么杜甫的诗是忧国忧民,充满爱国的思想。
从现在的欣赏角度来讲杜甫诗篇的工整,杜甫的韵律其实不是极具有观赏性。至少这只局限于古文专家的眼里,当然更多的人对杜甫的诗不是从格式方面来观赏的。杜甫的诗除却以上因素真正打动人的是他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精神。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里想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初闻的激动,到放歌纵酒庆祝,正是诗人有那种爱国之情,才会喜极而泣,乐极放歌纵酒。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是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国家的动荡。诗人后半生更是凄苦,原本的忧虑重新涌上心头,在诗人后期作品中可见一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对诗人一生的写照,经常漂泊寄人篱下,悲从中来。诗人的境遇令人同情,感怀身世黯然泪下。
前面那么多文字的叙述,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诗人的一生坎坷贫苦,对于诗人的诗作欣赏这是一个方面。诗人一生屡逢磨难还能写出如此文章,首先我们应该予以敬仰。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到了晚年潦倒时的诗作更是登峰造极。对于诗人应该崇敬,对于诗人的境界只能叹为观止。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因为境遇而改变,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大起大落不影响他对于自己的要求。这是儒家学者,这是儒家文化下的学者。
如果前期作者形成风格是为了受到赏识,那后期作品的超越就是一种风格的坚持。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持,坚持一贯的严谨,坚持一贯的作风,坚持总结前人经验发展新的风格,坚持试图超越自己。
也许说到现在有些跑题,但是此篇文章单单从诗人的身世以及作风角度分析,写得也不一定正确。以后或许会加上自己的理解从爱国角度进行诠释。

回答3:

一、思想性

思想性在作品里面占着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是国仇家恨、赠怀情谊、出世思想,皆能透过作品展现出来。在历代的文人评价里,大抵分为三派:一是受〔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认为文章应该反映社会、表现人生,而李白正缺乏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派则肯定太白豪侠任气的浪漫情怀,以为李白〔豪侠任器、狂醉花月之间,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不可同日而语。〕(王琦);第三派则力辩李白除了出世超脱的思想之外,并非无社会苍生之念,只是因遭小人排挤,不得已借花月抒其情怀。仔细检阅李杜的诗作,我们会发现两人的作品在各种思想及情怀歌咏的类别上并不遑多让,只是数量比重有所不同罢了!我们绝对不是忽略数量对于作者思想主体的意义,但两人歌咏类别的相似相近,至少显示作为一代诗人思想的多样性是等齐的;而数量比重的呈现,与所经历的遭遇有着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两人在仕途上的境遇都是属于不得志的一方,然而,两人在性格上基本的差异,促成两人对〔不得志〕采取的态度有着极为截然不同的差异!在李白的性格里,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济苍生、安社稷〕,从政治成就上取得自己的生存价值,一方面又在对现实失望之后,期待自己〔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真心的能超脱于人世,避免人世的是是非非!但超脱人世却是心恋尘世的李白所不能臻至的化境,因此,他辗转于两种渴望中求得自己的生命价值感,造成一种无奈又无力的心路历程;杜甫则身处于安史之乱中,心心念念着百姓的哀伤疾苦,虽然仕途坎坷,但因为战乱的民不聊生更激发他经世济民的强烈执着(也或许是从来没有真的有过实现理想的机会),所以可以专心无骛的一心追求,并在诗作之中处处可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前者那种无奈复欲寻超脱的心情,以中国心灵寄托的层次来看,这当然足可赞颂;以儒家而言,李白的无奈正与千古以来读书人不得志的郁怀声声相应,即使是浪漫情意的抒怀,也可以被同情、被理解。对于后者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执着,则更是被〔文以载道〕的儒家高度重视,并对其忧国忧民的胸襟怀以无限景仰的敬服!我们可以说,这两人的表现,正是中国不得志读书人中被推崇两大原型的代表,在思想性的比较上,两人不分轩轾。

二、艺术性

历来诗人评断李杜,多半以才力、学力二分,事实上,以后天的才学来说,李白所涉猎的书籍并不亚于杜甫;以先天的才气而言,杜甫对于文字与诗境的掌握,也未必输给李白。于是,与其说两人真的有学力、才力之分,不如说两者创作的基本态度影响了诗作的风格展现。李白作诗好凭当下一念的灵感,以直觉式的印象所构筑的情境,寻找脑海中一瞬间乍合的文字来表现,所以在诗作风格的呈现上,不仅气势澎湃,而且疏宕奔放,浑然天成;杜甫作诗则字字推敲,务要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后,确定腹笥中再也没有任何一字一句能用的更好,方才罢休。杜甫未必不能凭当下一念的灵感来写诗,但杜甫必然觉得只凭灵感的创作太过粗糙,甚至就他创作的经验及理念来说,唯有不断的精炼才能有最佳的表现;李白也未必不能在直觉式的灵感之后再行推敲,只是更多时候,李白发现自己最初一念闪过的文字,就已经是他情感意念的最佳展现了,就算略有瑕疵,为了心中最佳意念情境的展现,也必然不愿为了文字的末流枝节而稍作修葺。因此,历来文人所批评李白诗作的缺点,包括重复雷同诗句、意念相类、偶出炼字对仗的不工整、收尾常有败笔等缺点,变成是李白高明诗作的副产品,如果我们拿这种副产品来批评李白不及杜甫,那就如同以创作的时间差来批评杜甫不及李白是一样的道理。这种基于创作态度所影响的风格差异,是因为实行具体创作理念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就各自的创作理念来看,他们都同样已经到达自己心目中创作方式的化境,而且有贯彻其创作意念的实质作品成就,从这一点看来,两人又是不分高下。

因此,在评断李杜的四派里,韩愈为首所主张的不分轩轾虽然最为笼统,但就思想性及艺术性来看,我们确实可以清楚的看出两人独领风骚下并驾齐驱的诗名。但两人在诗作上面的成就并不因为有所比较而稍减其光芒,反而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两人的生命与灵魂!尽管因为创作理念的不同,让历来的文人各有所崇、各喜所爱,但我们都可以肯定,李白与杜甫,永远都会是闪耀在中国诗坛的两颗星。

试图评断李白高下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因为要顾及比较的普遍客观性,又必须在文学批评的主观架构里,力求不受争议的切入角度。最初,遥光还试图以姚鼐〔古文辞类纂〕评判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加以评析,可惜无论怎么解析,都还是会涉及有争议性的主观评断,因此,遥光最后选择了以最普遍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来做比较,这样的方式虽然仿佛涵括的范围够普遍广泛,但却也难免失之于疏陋,以是,若有博学能以更精密的方式作更好的解析,遥光却之不恭!也恳切的欢迎博学来函,无论是赞同与否,都请不吝来函。

回答4: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