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这首诗道出了很多于1949年随蒋介石逃至台湾的国名党将令士兵的思乡之情,在岛内文坛以及民间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后来1988年,台湾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开放了大陆探亲,余光中也终于得以重返阔别了将近40年的大陆。他的这首《乡愁》在大陆也得到很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