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怡人的吴江公园里,有着成片蓊蓊郁郁的小树林和草坪,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样风景秀丽的公园内竟然“藏”着一个国家一类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所。
在凌菊明的指引下,记者在公园的北侧看到了一个个标有“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厕所”、“应急淋浴房”、“应急水井”等字样的指示牌。
“这个地震应急避难所设计容纳人数为2万人,但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容纳4万人。”凌菊明告诉记者。地震应急避难所的建立是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大亮点,也是防震减灾各项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
地震设防过去时
吴江史上最大地震距今400年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介绍,吴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内,境内地表以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主,沉积厚度100米以上,地壳较为软弱,易释放能量,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的地震危险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关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判定结果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市处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市均需抗震设防。
据凌菊明介绍,历史上,吴江发生最大的地震是在平望地区的4.7级地震,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据分析,吴江地处冲积平原且不处于地震发生频繁的欧亚大陆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发生5.0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可能性微乎其微。
尽管如此,我市在地震监测上还是做足了功课。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震监测台网,同时,我市还拥有松陵镇中心小学、同里肖甸湖地震监测站、舜湖小学三个监测点,配备了专业设备和专职人员,并利用动物生物监测等丰富手段,对我市区域内的地壳运动实时监控。
地震设防现在时
监测水平处于全国先进
“在监测方面,我们在苏州地区能达到领先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已达到了先进水平。”凌菊明表示。
据凌菊明介绍,我市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全市32个防震减灾小组成员单位也全部制订了相应的地震应急分预案,规范了应急救援行为。
去年,我市在吴江公园内建成了苏州县级市第一个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所。该避难所功能设施完善,园内设有近6000平方米的应急篷宿区,另外园内还设有应急停机坪、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应急医疗救护等设施。
除此之外,去年9月,我市成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由21名地震局和住建局青年骨干组成。该应急救援队伍将按照“险时救援、平时防范”的工作方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三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中小学校舍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目前,我市除农村自建房屋外的建设工程都是以6度设防,学校和医院提高1度设防。
据凌菊明介绍,今年4月,市住建局、规划局、地震局等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通知》,明确了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去年,我市按规定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全部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安评率达到100%。”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地震科普知识,市地震局投入了2万多元,建立吴江防震减灾网,开辟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新阵地。
地震设防将来时
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
据了解,为全面提高我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制定了《吴江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即将审批出台。
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15年,我市综合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城镇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遭遇6级左右的地震时,不造成严重破坏,不引发严重次生灾害,能够维持正常基本功能。
“十二五”期间,在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建设上,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测震和强震台网,建设地震前兆台网,新增宏观观测站2~3个,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
在震害防御基础工程建设上,完成市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推进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并将开展重要工程设施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研究。在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工程建设上,完成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