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实的历史上来形容这种景象就叫做“表里山河”,而不是“表里河山”,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表里山河”和“表里河山”这两个成语都是来形容山西地区,但是一个是以前古代的晋国,另一个是经过几百年发展后现在的山西。
“表里河山”是当时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一个成语,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成了山西的地貌特征,形容山西的外山内河,或者是两山夹一川的景象。
当时的晋国封地“河汾之东方百里”,到了晋献公的时候,“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大小范围包括西有河西,与秦国接境,北边有翟,东边至河内。山西境内的临汾和运城两块大盆地是晋国中期的所有地图,而到了晋献公的时候大肆扩张的河南和河北这一部分。
这样来看晋国的地势这两个盆地就是现在山西的缩影,三面环山,一面朝河,这么看当时的晋国是属于易守难攻形,有很好的地理优势作为天然屏障。
这么好的地理优势,所以会有这样的一句话,“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打仗,如果打胜了,诸侯归顺,如果没有打胜,经过外河内山,易守难攻,也是没有什么损失的,也无需害怕的。这是劝解晋国的王来向外开战的。
而现在的山西地理环境是和当时的晋国地理环境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被现代人称为表里山河。
这个是根据地质结构的原因而起的名字。外山内河,两座山中间夹着一川。
因为这样的话会比较通顺,而且有它特别的含义,不能随便更改他的顺序,要不然意义就不一样
因为在地理上的习惯一般叫山河,而且读起来也比较的通顺,符合文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