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提到“益州疲弊”,为什么秦国却说得蜀中得天下?

2025-04-28 04:06:2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虽说是蜀地,但是不可同日而语,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蜀中所面临的外界因素和内部环境都是不一样的。秦国当年占据蜀地的时候,蜀地还是一片荒芜,就相当于开拓荒地。那个时候那个地理位置几乎和平原地区就没有什么联系。而且秦国主要占据了蜀地最为富庶的成都,纵观整个巴蜀地区,唯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都说蜀中富庶,因为蜀地就那么一块。反观三国时期,益州作为蜀国的大本营,除了成都平原,四周皆为崇山峻岭。土地贫瘠也就算了,连块能种粮食的平地都难找,成都就是再富庶,支持整个蜀汉也是有点吃力的。

而秦国国情就和蜀汉不同,秦国当年的国土覆盖了部分中原地区,也就是说蜀地对于秦国来说不是唯一的依靠点。因为他不缺肥沃的土地,只要把成都平原打造成粮仓,给前线的地区做补充粮草的工作 ,这样秦国就有了双重保险,如虎添翼。而且事实证明秦国的目光长远为他赚取了优势,在秦赵两国遭遇旱灾量收锐减的时候,秦国凭借蜀地囤积的粮草,成功获取了战争的胜利,所以秦国和蜀汉对于成都平原的索取都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两个时期蜀地的内部环境也大有不同。

我们先看秦国,在当时那个开化程度比较低的时期,人们面对山河之险还是比较头疼的。加上蜀中周围都是天堑地壑,几乎不会受到外族部落的入侵和骚扰,秦国只管顶住中原和北方的压力就行了,不至于分身乏术。反观三国时期,蜀汉的国土面积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都平原,边境和外族接壤,隔三岔五就会受到骚扰和入侵。诸葛亮执政时期,为了给北伐做准备,把周围的隐患都排除了一个遍,即便如此蜀汉隔三岔五就要镇压一次叛乱,非常牵扯精力。 

不仅如此秦国当时政治生态要比蜀汉好的多,自己国内闹事的比较少,举国上下心思都在一条线上。而蜀汉可不一样,整个益州党派林立,矛盾重重,让本来就精力不足的蜀汉双脚和灌了铅一样,每前进一步都要累得气喘吁吁。蜀汉面对的内忧除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反叛,还有朝堂上的各怀鬼胎。我们都知道蜀汉对比曹魏和孙吴来说已经占据下风了,严重的内耗也不支持诸葛亮能主持蜀汉像秦国那样逆袭。况且人口也是一个大问题,夷陵一战,蜀汉的大半军士覆没,元气大伤。

诸葛亮虽然主持了几年稍有恢复,但是远远没有鼎盛时期兵强马壮,民少兵寡的现状也限制了蜀汉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用疲敝来形容当时蜀汉在我看来分量不太够,蜀汉凭借一州之力去行一国之事,能用的资源有限,处理的事务繁杂。所以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敝”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组成的。不单单是说土地粮食不够,更多的是精力不足,元气难以恢复,不能全心思放到北伐大业上去。

回答2:

虽说是蜀地一直都是蜀地,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的蜀地所面临的情况就大不相同。

当年秦国攻占蜀地的时候,这儿还是一片荒芜,秦国就是拓荒者。那时候他们眼里的蜀地几乎和平原地区毫无区别。因为秦国主要占据的是蜀地最为富庶的成都地区,放眼整个巴蜀地区,只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所以那是说蜀地非常富庶,因为他们所说的蜀地就是成都地区。

再看三国时期,益州作为蜀国的大核心地带,除了成都平原意外,四周都被山所围绕。成都平原周围的山地土地贫瘠,不利于耕种,粮食产量低,就算成都再富庶,但是仅仅依靠成都,想要支撑整个益州还是挺难的。

而且当年的秦国国情和三国时期的蜀汉大有不同,秦国当年的疆土覆盖了部分中原地区,也就是说蜀地对于秦国来说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但是它不是秦国唯一的支撑。但是秦国并不缺少肥沃的土地,只要把成都平原打造成秦国的其中一个粮仓,给前线补充粮草 ,那么秦国的粮草就会更加充足,相当于给秦国上了双重保险,使得秦国如虎添翼。事实证明秦国是对的,在秦赵两国遭遇旱灾,粮食产量锐减的时候,成都平原囤积的粮草给予了秦国强有力的支持,在秦赵战争中成功获取了胜利,所以成都平原对于秦国和蜀汉来讲,意义是不同的。除此之外,两个时期蜀地的内部环境也大不相同。

秦国开化处于程度比较低的时期,人们面对山河之险比较畏惧。加上蜀中周围都是山,山路崎岖难行,几乎没有外族入侵,所以秦国只管守住中原和北方的入侵者就行了,军事压力比较小。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疆土面积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都平原,边境和外族接壤,频繁遭到外族骚扰。威胁来自于四面八方,守护起来比起秦国时期,要吃力得多。而且秦国时期相较于三国时期,内部相对平稳。所以,总的来说,秦国在治理蜀地时,时付出的少收获得多。而蜀汉时期,为了稳定蜀汉政权,收获的几乎都已经花费出去了,成都平原的收入要拿来养活整蜀国,晓得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所以诸葛亮才会说“益州疲弊”。

回答3:

最重要的,诸葛亮屡屡强调,出师伐魏、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帝”一生的宏愿,因此,自己这样做正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