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时期,可能是由于峨眉地幔柱上隆,导致泛华夏大陆分离。自西而东,依次形成金沙江大洋裂谷(石炭纪—早二叠世)、甘孜-理塘陆间裂谷(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和炉霍-道孚陆缘裂谷(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由上述3条不同性质的裂谷,将川西地区分隔成4个地块,自西而东为:芒康-思茅陆块、玉树-中甸陆块、松潘-甘孜地块和扬子陆块。此期花岗岩浆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泛华夏大陆自西而东开始依次裂离,首先形成金沙江洋盆。此期岩浆活动以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花岗质岩浆活动微弱,仅在江达花岗岩带的得荣县日雨乡雪堆见少量产于蛇绿岩套中的大洋斜长花岗岩(莫宣学,1998),可能代表造洋期的洋中脊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锆石SH R IM P年龄294~300Ma),出露极少。
第二阶段(中二叠世—中三叠世),随着陆块裂离的继续,自西而东依次形成金沙江洋盆(石炭纪—早二叠世)→甘孜-理塘陆间裂谷(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炉霍-道孚陆缘裂谷(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在上述裂谷盆地之间形成一系列规模不一的陆块,陆块内部在拉张机制下,导致幔源(或者幔壳混染)过碱性及碱性中酸性岩浆零星、小规模侵位,形成过碱性及碱性花岗岩类伴生的正长岩类(211~253.9Ma),以江达花岗岩带的贝拉角闪石英正长岩为代表,锶初始值(87Sr/86Sr)i=0.708,可能代表地幔柱上隆过程中厚陆壳条件下的幔壳混染碱性花岗岩系列的组成部分,因为此期在扬子地块西缘也出现碱性花岗岩-碱性正长岩-钙碱性正长岩岩石序列。根据La-La/Sm 判别岩浆演化可能以分离结晶为主(图8-1)。根据岩体成岩时代(果松弄岩体全岩Rb-Sr等时年龄211Ma,贝拉岩体K-Ar年龄253.9Ma),江达地区地壳隆升时代可能为早—中三叠世,东部较晚,显示此期川西地壳拉张裂离是自西而东依次进行的,这也得到上述3条裂谷放射虫年代的支持。这似乎也显示出该期陆块具从东向西漂移的特点。
图8-1 江达花岗岩带La-La/Sm图解
1—E花岗斑岩;2—T3-J1花岗岩类;3—T1正长斑岩;4—C2斜长花岗岩
金沙江洋盆以东的川西地区属陆内环境,花岗质岩浆活动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