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课堂对学校有什么影响?

2025-02-24 09:44:2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对学生有所触动的课,在课堂上能对学生从知识、情感、能力等某些方面有促进。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学习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能力;高级意义----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在益智课堂上,在反复操作益智器具的过程中,就能达到让学生“学到东西、锻炼能力,塑造品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多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
一、从益智器具操作中增长知识
许多的益智器具都是从一些故事中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让学生初次接触益智器具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了解益智器具的基本构造、游戏规则,还需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器具的演变历史,这样能让学生对益智器具有更全面的了解,增加知识。
例如中国益智游戏华容道,变化多端、百玩不厌。华容道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华容道游戏来源于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败走华容道,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联军运用“苦肉计”、“铁索连舟”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昔日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帮助曹操逃出华容道。学生在玩这款益智器具的过程中,就对中国的历史故事有所了解,并且益智器具的操作中,每个板块也都是历史中的人物,学生把器具和人物结合起来,游戏是历史,历史是游戏,增加知识,提高乐趣。
另外,华容道游戏有很多种布局,最经典的是“横刀立马”,每一种玩法都是一种计策,课堂上学生根据各种玩法“横刀立马”、“水泄不通”、“层层设防”、“前挡后阻”,也能体会三国时期,各种计谋的运用对作战的决定性作用。
除了典型的华容道游戏,很多器具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或是中国故事,或是国外神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龙生九子”起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一条神龙生了九条小龙,这九条龙外形和性格各不相同。所以“龙生九子”这款器具由九块不同的形状、不同颜色的木块组成,玩起来奥妙无穷。以及汉诺塔、鲁班锁、金字塔、魔尺、通天神塔等,很多的益智器具背后,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从一些国家的体育项目中演变而来,比如飞碟杯。
二、在益智器具操作中锻炼能力
益智器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是无需置疑的。学校申请的课题也本是“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下的子课题。在益智器具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思维的锻炼,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在益智器具的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
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在进行益智课堂之前,老师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教育内容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手指操活动,让学生手部肌肉得到锻炼,灵活性增强,更好地投入到益智器具操作中。在手指操和益智操作的训练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整理益智器具到自己收拾学习用品,慢慢地学生更会合理安排,速度快了,学习用品条理而整洁,这都是由动手能力提高而得到的改变。
同时,在益智器具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交流,在这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力得到提高,注意力更集中。比如对一款新器具的学习,学生需要对其构造进行详细的观察,做到了然于心的情况下,才能动手操作,这种长时间的观察,没有一定的注意力是做不得的,慢慢练习下来,学生的专注力得到提高。
另外,很多的益智课堂,都是分小组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交流汇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起初在小组内进行益智器具探索的时候,学生要么对器具存在胆怯,认为自己不会而不动手。要么觉得好玩而抢过来抢过去,到最后老师让交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在长期的益智课堂训练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提升,学生在共同操作一款器具的时候,知道先进行规划,再合理分工,遇到问题集体讨论,最后小组汇报的时候,能在找出发言人。这种合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来自于益智课堂。
三、在益智训练中锤炼品质
益智器具操作,可以是团队操作,也可以是单人操作。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除了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发展交往技能、锻炼建立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团结、谦让、分享的行为品质。其实对个人的心理和品质也有很大的锻炼。
首先表现最明显的是对学生心理受挫能力的训练,在受挫的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拿到一款新的益智器具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遇到过“解不开”、“拼不对”等各类挫折。有些时候,会反反复复地在同一个“死胡同”里转过来转过去, “百思不得其解”,这种煎熬让学生在思考解法的过程中,除了思维的训练,也更是品质的锻炼。 是放弃还是继续?在受挫力一次又一次被打击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反复改变思路,另辟蹊径,以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心理,最终达到目标。这一“失败-爬起-再失败”,一次又一次不服输的过程中,学生变得更坚韧,心理变得更健康。
益智课堂不仅仅是思维的碰撞,也是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一款小小的器具,会对学生带来哪些改变,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器具、对学生、对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益智探索才刚刚起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益智教学的路上,我会加强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的改变。

回答2:

对益智课堂教学的思考

为了丰富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方式,也为了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为了培养孩子的思考力。近年来,益智课堂类教学模式逐渐的发展起来了。这类课逐渐的也有了属于自己模式化的教学程序。器具介绍——游戏规则——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每一款益智器具,我的基本态度是——在没有百度之前每一款益智器具都想去玩,但是,都玩不出最终的结果来;百度之后,则对每一款益智器具都不想去玩,因为,知道了结果,寡然无味也。

昨天,听了一节课益智课堂类型的公开课。当看到益智器具的时候,我就明白这款器具边角上的圆弧是用于误导孩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常规情况下,一定不能用这些圆弧来围成一个圆,而应该另辟蹊径。但是,怎么个另辟蹊径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哪里,我想不出来。于是,情不自禁的问度娘,并获得了最终的结果。

此后,静下心来,观看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思维碰撞。果不其然,孩子陷入到了“思维定势”中去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反思、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另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的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最能反映出孩子的思考力。也是益智课堂最最精彩之处。(纯个人理解)

可惜的是,多数的课堂在这一点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具体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直接告知。面对这种情形,让我想到了以往教初中的情形:

教初中时,我至少要提前一个晚上做难题目,害怕学生问到我时,我答不上来。一天,一个学生问我一道难题。一看,正是我昨天做的那道难题。于是,直接指导他从什么地方作辅助线。由于这条辅助线的作用,此题顺利的解答出来啦,没有任何思维上的困惑。最后,学生问了我一句:“老师,为什么要在这添一条辅助线呀?你是怎么想到的,我为何就想不到呢?”这个问题,当时真的不好回答,我也答不上来。直到现在,我依然答不上来。“是呀,为什么要在这添一条辅助线呢”?如果不是答案的提示,要在这个地方作条辅助线,我也想不到啊……

益智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或多或少的直接告知下,很多的孩子能解决问题了。再以后,所有的孩子都会了,顿时感觉到很有意思。可以推想得到,学会的孩子会向没有学过的孩子显耀自己的能耐,也会抢着教会这些孩子玩这类器具,就好比成人获得了百度的结果。这样一来的话,同一个学校想在一段时间后再来上同一款益智游戏,课堂上就会有孩子快速的摆弄出来,因此也就失去了课堂上探究的味道了……

究竟应该怎样捕做孩子顿悟的那一刻呢?或者说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能有这个方面的顿悟吗?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最大范围的促进孩子的顿悟呢?还有,当第一个孩子顿悟了,是否还要让其他孩子也有顿悟的机会呢,而不是让这个孩子发挥度娘的作用——直接告知其他孩子。个人觉得,直接告知型的方式不会,也不能培养孩子独特的思考力,可能仅仅是让孩子获得了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而已。当然,熟能生巧也是需要智力的。想到今天在自己的班上教孩子们玩魔方的情形。真的有这么一说,智力好的孩子,就算是接收老师直接告知型的知识,也是能够接受的。换言之,有的孩子就接收不到。

网上说,模仿是一种能力,模仿让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当一个国家真的要走在世界的前列,仅仅靠模仿是不够的。因为模仿永远是走在别人的后面,要超前,必须有自己的创造。要创造,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就要让更多的孩子获得顿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接收的能力。

或者说,面对一道难题,孩子能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添辅助线。在这个地方添辅助线后面的思维才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而不是仅仅追求添上辅助线之后,该题顺利的解决了。

这样的教学,是关于如何合理分配,启发与给予的时间、思考与接收的时间,既要让孩子有获得顿悟的机会,又要有教师不露痕迹的给予。这就是我们教师需要去追求的一种恰当的有效又有“度”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寻找到课堂上的这个“度”呢?

还有,教学时为何总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呢?既然要打破,当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能否在建立与打破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在孩子牢牢定势后再来强行打破吧?

比如,某名师上整数倍的时候,孩子说道12是6的2倍,是4的3倍等。孩子总结到,这个几倍几倍中的几就是我们学过的自然数。名师果断出题,12是8的几倍?诶,居然有孩子知道是一份的8,再加半分的8,也就是1.5倍。内心不免暗暗佩服,真乃名师也。让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观念片刻间就获得了提升,或者说,没有让孩子形成思维上的定势。

再有,如何来评价益智课堂带给孩子们思维上的促进力呢?回到学生这一块就是,学过益智课堂的孩子与没有学过益智课堂的孩子在思维上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否需要有相关的统计大数据来解释……

回答3:

"益智课堂"学习感悟

在中国教科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研讨会上,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个关于数学的课堂教学交流,来自于各市各地优秀教师与珲春当地学生的真实课堂教学,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我深刻体会到发散性思维真的可以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将关注给了教材本身,而较少关注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和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通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交流,让我对益智课堂有了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九宫独数、九连环还是鲁班锁教学中,每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的活动中,闯关通过,在实际的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同时,自主的解决问题。让我联想到我的音乐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时过于急切的去让学生认识某个音符、知识点,反而让课堂无趣。在音乐兴趣的培养中,尤其是在这类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时,要采用与孩子身心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课堂形象化、生动化,尤其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思维训练的方式,将一些简单的曲谱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采用让学生想象、比喻、编故事等教学的方式,将这些曲谱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形象化的运用,来引导孩子的兴趣,发挥灵活的思考,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参观学习,让还是青年教师的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的,要快乐地走下去的话,不仅要用自己的用心、真心和爱心去感动学生,更要用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去启发学生。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