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实质和意义摘要中国农村改革的深远意义是,彻底完成了从所有制,生产经营方式到流通和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的整十体制转变,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占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拥护改革的主体.农村改革使乡镇企业崛起,使大量农民进入工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在沿海进行的区域推进政策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搭局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莫定.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是一种损失最小,风险最小,动力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方式.应该说,中国改革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关键词渐进式农村改革韭垦查丝迹丝童堡趔兰速度中圈百汉平当人们对2年的改革历程进行总结思考时,我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对中国改革的速度和进程的认识问题.由于中国的改革是从价格改革,农村改革和承包制开始起步,而不象俄罗斯那样一开始就彻底触动了国有制的改革,人们习惯用渐进式"和"休克式"来描述中国改革道路与俄罗斯改革道路的区别,并形成一种普遍的对比,似乎俄罗斯的改革才是一种快速的,激进的,彻底的市场经济的改革,而中国的改革步伐则很慢,市场取向的目标也很不明确.同时,由于至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得非常艰难,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尖锐,更加加深了人们的这种看法.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忽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全局意义,对中国国情没有真正透彻的认识.的确,工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把工业,城市,国有企业作为观察的重点,但这种出发点对观察中国问题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看一看中国农村和农村改革在中国全局的意义,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经济改革不仅不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一夜之间实现了最根本的体制转变,尽管我们以后可能还会遇到很多曲折,尽管近年来的诸多经济政策的确更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性质,但市场经济的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且不可逆转是我们作出的更基本的判断.?本文系作者1998年9月在美国印第安邪州立大学学术报告会上的发盲.收稿日期1999年2月.一1一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1999年第2期一,中国农村改革的深远意义和全局影响建国以后,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建国初期进行的土改,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次是1958年开始并于60年代中完成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农民虽然以集体的名义拥有所有权,但经营权却是高度集中的,因此农民实际上是与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分离的;第三次是1978年开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制度,使农民实际上又拥有了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1978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1)家庭取代了人民公社体制而成为生产经营和利润核算单位;(2)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虽然所有权仍然是集体所有,但由于对经营权的保障和相对较长的使用期,农民实际上再次获得了土地;(3)与此同时,农产品市场也逐步放开了,农民在交了国家规定的定购和统购任务后,可以在市场上以市场价出售自己的产品,在当时的短缺经济条件下,农民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改革的结果,农民在实际上拥有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产时间,可以自主决定生产计划,可以完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农产品的流通和价格确定也逐步从完全由国家定价的统购统销制度向部分统购统销(即公粮和税收)制度与市场定价和市场流通相结合的体制发展.因此,无论从所有制,生产经营方式,流通和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看,农村的改革都非常彻底地完成了体制转变,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这一改革符合最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广大群众的热情拥护,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1978年3亿吨,1987年提高到4亿吨,1996年提高到5亿吨.这一体制的确立从时间上来看,进行得相当迅速.改革前中国的农村虽然在形式上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但这种公社制度与工厂有非常大的区别,公社社员的工资,医疗,养老,退休等等都是不由国家保障的,与中国的城市和企业有很大的区别,与俄罗斯的集体农庄也完全不一样,公有化程度并不高,再加上中国的特殊情况地少人多,机械化程度很低,家庭经济在中国农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当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一提出,就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这种体制在实际中也首先是由农民自身(四川和安徽)的创造而后得到中央的肯定的.因此,中国农村的改革进行得非常迅速,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说"辛辛苦苦3年,一夜回到解放前"0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农村改革推进的速度之快.到1981年,仅仅3年时间,全国农村已基本全部完成了这一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最重要基础和框架当时在中国农村已经基本确立这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是一次迅速完成的巨变,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巨变,也许他的重要意义至今还没有得到中外学者和各方面人士的足够认识这一变革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多大影响呢?这是笔者第二点不同于一般分析理论的认识.的确,从等经济总量衡量,农业在中国全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但笔者认为,在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性质进行判断时,另一个方面的指标:人:1,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从人:1比倒看,农民在中国一直占有极大的比重,1978年,中国有人口9.6259亿,农村人口近8亿(7.90142中国改革的速度和进程亿),农村人口的比重占82.8.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事物的话,中国在1978年到1981年,已经有82的人口的生活,工作,命运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中.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中国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