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字去掉瓜耳旁加上走之旁是逄字,读作páng。
该字同“逢”,多用于姓氏。其笔顺是撇、横撇/横钩、捺、横、撇折、竖、点、横折折撇、捺,共9画。常用词语不是很多,如龙逄、逄逄、逄伯陵。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3000多年前,炎帝后裔逄伯陵,以国名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裔孙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
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后人奉逄伯陵为逄姓的始祖。
扩展资料:
一、姓氏源流
1、源流一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2、源流二
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在逄丑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因古代“逄”、“逢”、“蓬”三字通假,因称逄氏、逢氏、蓬氏,后来还有转为庞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山东青岛胶南,逄姓族人分布较多。
逄姓在青岛胶南市分布比较多。胶南就有几个村以逄为村名如 逄家台后,逄家桃园,下村等,这其中皆以明初朱元璋扫北时期带过来的西南人口为主,大部分家世族谱最上方供的皆为逄义元。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江西省的鹰潭市,山东省的福山区、栖霞市、黄县、龙口市、安丘县、胶县,天津市,等地,均有逄氏族人分布。如今,逄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逄姓约占全国汉族逄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逄姓
是逄字,读音为:páng。
注音:ㄆㄤˊ,简体部首:辶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
繁体部首:辵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0画
五笔86:TAHP,五笔98:TGPK,仓颉:YHEQ,郑码:RSMW,四角:37305
结构:左下包围,电码:9311区位:6944,统一码:9004,笔顺:ノフ丶一フ丨丶フ丶
释义:
1.姓。
2.遇到;遇见:相~。~场作戏。千载难~。每~佳节倍思亲。
3.塞。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只有2个:
1.龙逄 [ lóng páng ]
亦作“龙逄”。即关龙逢。
2.逄逄 [ páng páng ]
象声词。鼓声。同音字:旁、庞
一、旁拼音: páng
释义:
1.左右两侧:~边。~侧。~门。~出。~听。~若无人。
2.其他,另外:~人。~的话。触类~通。责无~贷。~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落。
3.广,广泛:~征博引。
4.邪、偏:~门左道。
5.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偏~。竖心~儿。
二、庞拼音: páng
释义:
1.庞大:~然大物。
2.多而杂乱:~杂。
3.姓。
4.(~儿)脸盘:脸~。面~。
这个字是“逄”,读作 páng ,多用于姓氏。常见组词有:逄逄、龙逄。
一、基本释义
1. 塞
逄,塞也。——《集韵》
2. [名]∶同“逢”。姓
二、“逄”姓氏的来源。
1、源流一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世称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2、源流二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3、源流三
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在逄丑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因古代"逄"、"逢"、"蓬"三字通假,因称逄氏、逢氏、蓬氏,后来还有转为庞氏者,世代相传至今。[1]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9710778-1005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