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之后,家长您是怎么做的?

2025-02-25 10:47: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回答2:

孩子犯错了,怎样做最好?

星期天,吴蕙不用上学,妈妈要带她去姥姥家玩。吴蕙高兴极了,一早起来就蹦蹦跳跳,光着脚进卫生间上厕所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洁白的床单立即留下了两个黑乎乎的脚印。妈妈换下床单,把女儿叫过来说:“你又犯错误了!”吴蕙瞄了一眼脏兮兮的床单,小声说:“妈妈,我错了。”

妈妈说:“知错就改,才是个好孩子!你今天自己把床单洗干净吧!”吴蕙不情愿地去卫生间洗床单了。洗完床单,娘俩才出门。在路上,吴蕙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知道错了,洗床单很辛苦的!我没有爱惜妈妈的劳动成果,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

面对孩子屡屡犯错,有的家长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很严厉的惩罚。这两种方式都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其实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好家长不但能在和风细雨的时候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也能在父母惩罚他的时候感受到爱。很多家长觉得后一种情况很难做到,其实,成人的心智和经验强于孩子,我们只要在平时足够爱孩子,使孩子产生了“不管怎样,父母都会爱我。”为核心的良好心态,让孩子明白受罚的缘由,就能够避免被孩子误解和抵触,使得孩子诚心认错,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会出现不良行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合适的方法惩罚孩子使其改正错误是爱孩子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1.“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一旦惩罚过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惩罚得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一定要适当。

有个孩子喜欢拿着羽毛球拍敲打别的物品,搞得球拍很容易坏。爸爸告诉他:“半年以内不会给你买新球拍,希望你爱惜这个球拍!”半年后,球拍坏了,爸爸硬是没有给他买球拍。

还有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喜欢摆弄手机,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剥夺了他三个月的手机使用权。三个月过去后,家长把手机还给孩子,并告诉他:“如果还犯规,将剥夺半年的手机使用权。”

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

2.惩罚要高明

孩子做错事,有的时候是没能辨别事情的对和错,所以惩罚孩子具有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品行的作用。

高明的惩罚,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罚站、罚抄、取消当月零花钱、帮父母做家务等,而是对孩子的成长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惩罚孩子背唐诗、为家里做一件好事、孝顺一次爷爷奶奶、写一篇作文,以此激发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3.惩罚要及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但是,如果当时情况不适合惩罚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暂时放一放。

此外,惩罚一定要兑现。一旦家长说了不做,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负罪心理也会随着父母的不重视而消失殆尽,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4.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

惩罚孩子是根据错误的性质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选择惩罚方法,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

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确认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了自己错在哪里。

回答3:

这里有一个认知问题。

那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犯错的容忍度有多大。

在我们家是这样的,我们给孩子一个界限,在这些界限之内,任何错误都可以勇敢尝试,不用担心后果。

这个界限是:

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他人,第三不破坏公共环境。

在这个界限里,孩子拥有所有的自由。

这个自由可以包括:

1、无限探索的时间。记得有一次,孩子要独立攻克六阶魔方,提前和我们说不要打扰他,全家人都积极配合,整整五个小时他最终完成了这场探索之旅;这样的沉醉时刻和探索精神对于一个孩子真的很重要。

2、各种犯错的体验。在界限内,不要害怕尝试,错了可以再错,不断总结不断复盘,他会自己学着下一次减少错误。这个体验,一定要自己获取,大人不要越俎代庖。小时候多犯错,多积累多体验,一定是好过于在大人帮助下不犯错,而一旦离开大人就不断犯错,甚至是酿成大错。

3、其他很多大人想不到而孩子想做的所有事情。比如各种拆拆拆装装装,各种调皮捣蛋的事情,看过《别闹了,费曼先生》的人,一定对费曼小时候各种调皮记忆犹新……

4、事实上,没有规则只强调自由度的育儿,孩子没有界限,反而不知所措;而太有规则和条条框框太多甚至犯错就大惊小怪,孩子很容易失去好奇心探索力变得畏畏缩缩。

只有给一个合理的清晰的界限,孩子明白什么不可以做,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犯错没什么大不了,谁不是从犯错中成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