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堂吉诃德这样一个疯狂迷念在自己世界的人物,要如何评价?

2025-02-25 23:23: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却一厢情愿地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他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企图以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可笑可叹的人物。 


②堂吉诃德是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 

堂吉诃德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著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却越战越勇,百折不悔。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④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迂腐、固执、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他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经验教训,这样的人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人物介绍:堂·吉诃德

曼查的落魄乡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作品主人公唐·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当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

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唐·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雅。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

回答2:

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悲剧“疯子”。当社会出现问题时,正常人往往没有疯子看的清楚。鲁迅选择用“疯子”这个词来形容“这段历史没有时代,每一页都歪曲了‘仁义德行’的真理。”。塞万提斯也选择了堂吉诃德来观察当时的西班牙社会。这可以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回到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的初衷。文学史知识告诉我们,中世纪以骑士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在欧洲非常流行。这种文学的繁荣与当时骑士阶级的崇高地位密切相关。


16世纪,骑士精神衰落,骑士文学因情节相同、情感创作等缺陷进入荒诞绝望的境地。塞万提斯逐渐退出西欧文坛,于是他决定创作一部可以消灭骑士文学的作品。他说:“我的愿望是让世界痛恨这部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实生活和真相让骑士小说站不住脚,注定要被毁灭。”因此,在人物设置上,作者总是唯命是从,把唐吉诃德描绘成一个坏老头,穿着破旧的盔甲,骑着瘦弱的马,与风车和羊搏斗,各种荒诞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当时骑士小说中骑士的讽刺,被称为“模仿”。

果然,随着《堂吉诃德》的出版,西班牙骑士精神很快消失了。如果它只是一种攻击性的文本,它就会失去它的存在意义,它的对立就会消失。然而,这并不是那么简单。《堂吉诃德》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永恒”和“普遍性”的精神能够打动读者。这部小说虽然描写和批判了16世纪末的西班牙社会,但对400年后的中国人来说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堂吉诃德的形象是不朽的。

堂吉诃德不是一个完全的疯子。只要不提侠义,他就是一个谈吐好、知识渊博的忠臣长辈。他对社会、战争和道德有相当的远见。这种道德品质也感染了他的仆人桑乔·潘扎,使他成长起来,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因此,尽管桑乔没有钱跟随堂吉诃德的骑士霍德,但他并没有放弃跟随他。


但说到骑士精神,唐吉诃德是疯了狂的。唐吉诃德所信奉的骑士精神与中国人所说的“骑士精神”相似。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帮助弱者、帮助强者、主持正义的英雄。主人公屡屡遭遇的喜剧和不幸的失败给人物增添了一些悲剧色彩。他的疯狂,他的滑稽,是我们认为他疯狂的原因。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碰撞时,他们会立即改变自己的方式来适应现实。不管现实世界是光明还是黑暗,堂吉诃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相信一件事是对的,无论他遇到多少挫折,他都不会放弃,尽管成千上万的人让我去了一个悲伤的氛围。堂吉诃德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哈姆雷特的自我牺牲精神有很大不同。哈姆雷特后来在任何地方都表现出犹豫不决,所以屠格涅夫说Don Quixote“为其他事物而存在”,哈姆雷特“为自己而存在”。

回答3:

1、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2、桑丘·潘沙:原为拉·曼查地方的农夫,堂吉诃德的邻居。在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时听信其许愿封赏他为海岛总督而做了他的随从。其性格与主人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他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他胆小怕事。在作品中,他的形象是不断发展的,最初显得愚蠢,后来逐渐愚中带黠。在下卷中,性格有进一步发展:在他被公爵夫人捉弄而做了“总督”时,断案公平合理且机智,为官清廉正直,尽管只有短短几天,却做出了政绩。但他不断地被人捉弄,最后悲惨地弃官。作者通过这一人物体现了对民主精神的追求。

回答4:

据作者一再声明,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实,作品的客观效果超出作者主观意图,已是文学史上的常谈。而且小说作者的声明,象小说里的故事一样,未可全信。但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开始确是亦步亦趋地模仿骑士小说里的英雄;作者确是用夸张滑稽的手法讽刺骑士小说。他处处把堂吉诃德和骑士小说里的英雄对比取笑。骑士小说里的英雄武力超人,战无不胜。堂吉诃德却是个哭丧着脸的瘦弱老儿,每战必败,除非对方措手不及。骑士小说里的英雄往往有仙丹灵药。堂吉诃德按方炮制了神油,喝下却呕吐得搜肠倒胃。骑士小说里的英雄都有神骏的坐骑、坚固的盔甲。堂吉诃德的驽骍难得却是一匹罕有的驽马,而他那套霉烂的盔甲,还是拼凑充数的。游侠骑士的意中人都是娇贵无比的绝世美人。堂吉诃德的杜尔西内娅是一位象庄稼汉那么壮硕的农村姑娘;堂吉诃德却又说她尊贵无比、娇美无双。那位姑娘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堂吉诃德这么个人,堂吉诃德却模仿着小说里的多情骑士,为她忧伤憔悴,饿着肚子终夜叹气。小说里的骑士受了意中人的鄙夷,或因意中人干了丑事,气得发疯;堂吉诃德却无缘无故,硬要模仿着发疯。他尽管苦恼得作诗为杜尔西内娅“哭哭啼啼”,他和他的情诗都只成了笑柄。

回答5:

堂吉诃德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却一厢情愿地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他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企图以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可笑可叹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