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候有没有犀牛?

2025-04-27 02:07: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殷商时期,也就是几千年前,不仅青铜器有犀牛的造型,甲骨文里也时常出现殷商贵族狩猎“兕”的记载。



商周之交及春秋战国,北方长年兵戈纷争,犀皮被大量制作成铠甲,据《越语》中载:“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而犀角又被用作雕制各种器皿酒具,犀牛遭遇到空前的疯狂捕杀。

至秦汉北方犀牛已成稀兽,唐代之后犀牛仅存于华南小部分区域。

回答2:

应该是有的 1、古籍文献里的犀牛: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幡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 《左传》,战国初年的作品,其〈宣公二年〉里记载着:“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战国策》,汉·刘向编校,其〈宋卫〉里记载:“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墨子在回话时谈到了云梦,说:“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豻、兕、象、野犀……’” 2、考古中的犀牛: 考古发现,犀科动物在第三纪时化石分布很广泛,我国很多地区都有。3000多年以前,犀牛沿黄河两岸自西向东约有1800多公里的广阔的分布北界。 殷墟卜辞中记有犀牛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一带。史书中记载西周初年驯练大象、犀牛等参于战争。 3、湮没在刀光剑影下的犀牛: 古代用于战争的“甲”主要就以犀类的皮制作,史籍中写到,春秋时,仅东海边的吴国,吴王夫差就有一支10万3千穿水犀甲胄的士兵……

回答3:

犀牛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动物,除了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还有一些亚洲犀之外,世界上最大的群落在非洲。他们食草,脾气温和,身躯庞大。亚洲还生存着的犀牛是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而非洲就是著名的白犀和黑犀。这些犀牛因为人类的捕杀,有的已经绝种,有的只能呆在动物园里,处于极危状态,因为后来人类的保护行动,目前只有非洲的南部白犀拥有了上万头数目,但仍处于近危状态。但你能想到吗?中国曾经也有大量的犀牛,而且从远古时期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中国古人还为它们专门造了一个字——“兕”,但是今天在中国已经绝迹。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文献和丰富的出土文物,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有犀牛存在过的线索,而且数量还相当多。不仅华南,在华北平原上,犀牛还成群结队的出现过,但是和许多动物一样,犀牛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灭绝的命运,到20世纪初已经难觅踪迹,到了1957年就彻底消失了。


中国独角犀

很显然,大量的捕杀是中国犀牛消失的主要原因,如今我们只能从书中看到古代大兕的记录,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捕杀犀牛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我们历史研究者需要搞清楚的了。


中国苏门犀骨架与模型

一、中国先民曾和犀牛“朝夕相处”。
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犀牛的存在,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已经多次发现犀牛的骨头,河南安阳商代殷墟中也曾出土过一个大兽头骨,上面刻的文字表明这是一头犀牛的头骨。商代的甲骨文中常出现殷王猎犀牛的记载,猎犀在殷及西周是田猎中的一个重大举动,君主在猎犀之前都要动用龟甲求兆。商代卜辞中记载商王捕猎犀牛少则1头,多则6头,有一次竟然捕猎到71头,可见犀牛在当时的中原一带为数确实不少。


被割去角的犀牛尸体

商周时期,我国不但产犀牛,而且还将犀角和犀革利用了起来,用犀角做成一种饮酒器,叫做兕觥,兕觥一次可容5升的酒,除了用犀角做觥外,犀牛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它的革制造铠甲。在铁甲兴盛以前,犀甲是春秋战国的各国武士所羡慕的装备,史书记载吴王夫差成千上万的兵士都身着犀甲作战。在兵戈扰攘的战国时代,对犀甲的需求量的增加,迫使人们对犀牛进行长期的滥肆捕杀,就使这种生殖率很低的野生动物,在我国特别是在北方一带数量急剧下降,加上北方气候越来越冷,致使犀牛种群的栖息地不断南移。


犀牛角酒杯

二、中原难觅犀牛影
陕西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犀牛已经绝迹。汉平帝时王莽辅政,为了炫耀“国威”,曾赠给位于苏门答腊西北部的黄支国国王大量财物,让他向汉朝皇帝奉献犀牛。苏门答腊正是苏门犀的故乡,原来在中原一带常见的苏门犀,却要用重金从国外进口,可见这种犀牛在中原一带已经绝迹,大约自汉代开始,自海外经广州进口犀产品的通商路线已经开辟出来。

白犀牛

唐代时,华南偏远的山区仍有野生犀牛存在,他们还可以向朝廷贡纳犀牛,而在中原一带已很少看到野生犀牛的踪迹。京畿苑囿中偶尔豢养的个别犀牛也是从国外进口来的,这些来自热带亚热带的犀牛与原来本地的犀牛品种不同,他们往往适应不了中原的水土气候,常出现冻死的情况。


苏门犀母子

三、犀牛角的特殊作用再次打击了犀牛
因为犀角的稀少,促使唐代形成了一种用犀角做腰带装饰品的时尚。官员争相佩戴有犀角装饰的腰带,而且根据官位的高低,所佩戴犀角的品种也有差别,佩戴一条高级犀带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其中价值最高的是通天犀,这种犀角中心有一条贯穿上下两端的白线,据说能出气通天,因而价值连城。追求犀带的时尚一直持续了将近300年(直到今天,阿拉伯富豪们依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这是我国古代犀牛生存历史上的第2次厄运。


犀牛角雕刻品

除此之外,犀角还是一种珍贵的的药材,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不仅犀角可以入药,犀皮和血也可以入药,因此救人无数,这就加速了犀牛的灭绝速度。但实际上,犀牛角和水牛角的功用完全一样,到了现代,一些人工合成药物可以完全替代这两种角,而且还很便宜。


犀角粉,对小儿发烧有特效

结语:
自宋代开始,因为绝大部分人没有见过犀牛,在中国人的眼中,犀牛已成为一种神物,有人称之为“异兽”,还有人把它和中国传统的辟邪神物麒麟和天禄联系起来,认为他是水牛和蛟龙的混血儿,明代武官补服上的犀牛形象更是滑稽可笑,像一只飞奔的羊和鹿。于谦在开封所铸著名的镇河铁犀牛形象,像一长角的水牛,同生物界的犀牛相距很远。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很好的生活素材,当然就不可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这就是唐代以后匠师的犀牛形象塑造远不如前辈的根本原因。


大量动物死亡

往事不堪回首,犀牛在我国由盛到衰,最后直到灭绝的史实,无节制的猎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使犀牛走上灭绝的根本原因,我们现代人也应该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然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别说是动物园里的犀牛,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其他动物对我们的后代来说,也会成为一种再也见不到的“神物”或“怪物”了。

回答4:

有的,犀牛是古老的动物!

回答5:

中国犀牛了解一下?
今天的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当初在中国有土生土长的品种,不过早就全都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