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的历史比齐国、秦国还要久远,为什么会失败?

2025-04-05 03:54: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燕国是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国之一,同时也位列于战国七雄当中,地处于北方的偏远地区,是当时中原地区的最北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先进,毕竟当时辽东地段农业发展条件并不好,而这样的条件也让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燕国,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战国时代里并不顺利。但哪怕如此,燕国都是人们公认的诸侯强国之一。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历史传承是最为悠久的,真正追溯起来,燕国的历史比周王朝的历史还要久远,要知道燕国的存在,是因为周王朝的分封,而他凭借诸侯国的身份比周王朝这个大型王朝存在的还要久远,这足以说明燕国的发展和实力。

其实,除了燕国之外,战国时代,其它各大诸侯国都不是西周正统分封的诸侯国,像是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瓜分的老牌诸侯国晋国而成立的新型国家,总体历史也不过百十年的时间。

齐国、楚国、秦国,都不如燕国历史久远

而齐国也是经历过权力变迁的国家,我们都知道老牌的齐国,是周武王亲自分封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是在武王伐纣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子牙,只不过在齐国的发展进程中,姜氏家族对于权力的掌握逐渐变低,反而是国内的大贵族田氏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

后来,田氏家族代替姜氏家族掌握了齐国的统治权,这就是“田氏代齐”所以,在战国时代的齐国,已经不再是周王朝最初分封的诸侯国了,历史也并不能算作是十分长远。

楚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自立为王,虽然,楚国王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代,但是那个时候楚国并不存在,真正分封是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并非是西周的开国诸侯,而秦国则是东周的开国诸侯,是因为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而分封为诸侯国的,比燕国也整整晚了一个时代。

所以,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的历史文化是最为久远的,它从西周建立之时就已经存在,而且燕国的王室是周王朝的姬姓王族,开国君主召公“奭”在当时周王朝的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与周公旦辅佐了几代周朝天子,在历史上也是鼎鼎有名,如此足以看出,燕国这个国家的底蕴。


拥有800史的燕国,到底败在什么地方?

按理来讲,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起点是很高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召公奭有着姬姓王族的身份,燕国从立国开始就比其他诸侯国的地位要高,如此一来,它本应该顺风顺水的发展,可是燕国的发展轨迹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它并没有一步一步地走向鼎盛,反而是一直不温不火。

到了战国时代,燕国已经成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不仅在战国时代的历史惨不忍睹,它在立国之后,也曾经出现过九代国君的历史空白,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燕国的发展有多么惨淡。

那么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作为拥有西周王室血缘的诸侯国,燕国的发展到底有哪些弊端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燕国如此惨淡的发展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拥有800年历史的燕国,到底败在了什么地方?

政治制度对燕国的影响

燕国的政治制度,这个大概表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对国家体系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就好比建造房屋时要打地基一样,如果地基打不牢固,房屋再高也只是华而不实,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效益,而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稳定的政治发展基础,那么这个国家的各项发展都会受到阻碍,而燕国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燕国没有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而是它所依赖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它存在的时候(不适合战国时代)。在燕国建国之初,受到开国君主召公奭的影响,燕国所推行的是一种王道政策,其实,王道政策说白了,就是一种依靠礼乐制度建立起来的自觉性行为政策,就是说,让人们依靠道德标准和自我意识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燕国分封制,导致君主权力被层层剥夺

在此之中,规则性最强的礼乐制度其实也只是一种约束,而并不是强制性的行为政策,也就是说,燕国的秩序是建立在人们对于阶级的认知上的,这其实与西周的统治形式比较类似,其实周王朝的统治就是依靠人们对于阶级的观念,我们仔细分析分封制就会发现这一点。

在分封制的实施过程中,表面上来看,权力最大的是天子,因为天子拥有对诸侯以及诸侯之下的臣子的指挥权和控制权,但实际上,诸侯其实才是最大的权利拥有者,甚至在某些国家内部,一些大夫才是权力的真正掌握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天子其实是虚的,他所掌握的权利或者能够指挥的人与资源,均来自于诸侯,也就是说,他其实把自己手中的权利以及土地和人口都分封给了诸侯,通过掌握诸侯才能控制这些权利,自己并没有掌握实际的领土和人口。

分封制,天子实际上并不掌握资源和权力

但问题在于,如果诸侯还能够听取天子的号召还好,如果诸侯不听了呢?这其实也就是,后来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最开始的时候,诸侯还能够听取周天子的召唤,后来,当诸侯权利做大之后,对于周天子的命令就不管不顾了,到那个时候,周天子只能表现出无奈,因为他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利,甚至没有实际的资源。


而同时在诸侯国内部,也按照分封制实施层层分权的政策,也就是说,国内是有一部分领土或者是人口掌握在大夫手中的,而如果这些大夫在发展的过程中,财富和资源比国君还要多,那么,这个国家的实际权利其实就掌握在大夫手中。

就比如说,孔子的故国鲁国就是这样,当时鲁国的三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他们就掌握着整个国家几乎3/4的资源,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鲁国的国君只是一个傀儡,真正说了算的就是这些贵族。

所以,这样的形式其实建立在人们对于阶级的认知上的,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人都有一种阶级观念,他们都尊奉着大夫要服务于诸侯,而诸侯也无条件地服务于天子的规则还好,毕竟如此一来,社会秩序就会十分稳定。

但是,如果人们对于阶级不那么尊奉,大夫的权力开始超过国君,诸侯开始不听王命,那么这个国家的秩序就会崩溃,而且天子对于秩序的崩溃没有任何办法。

燕国也是这样,它也是依靠着阶级观念来统领整个国家的,可是这样的观念,其实只能对于自觉的人来讲,对于那些本身就想着超越阶级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僭越的条件,所以燕国在后续的发展中受到的阻碍非常之深。

国君思想对燕国的影响

燕国一直尊崇王道政治,这种观念如果应用的好,其实是有很大效果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孟子的规划,孟子曾经在面见魏惠王时,规划了一番蓝图,说的就是王道政治观念的最大效果,它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百姓国泰民安,使一个国家的君主“王天下”。


但是,这要求君主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关心百姓生活中的细节,并且规避战争,一切以“仁义”为准,一切以“道德”为核心。这会产生一个弊端,那就是会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回答2:

燕国的历史虽然久远,但是并不强大,而且秦国经历了变法,更加强盛起来,所以才能灭了燕国,一统六国,统一天下。

回答3:

历史久远不能代表军事实力强打仗还是要看军队和粮草,因为燕国军事上还是不够强大,所以失败了。

回答4:

因为燕国的土地太小了,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发展为最强国家,所以尽管它们存在的时间长,但是无法成为大国

回答5:

历史上就从来不是谁的历史长谁强大呀?秦朝变法之后力量已经远超其余六国,加上合适的谋略,就统一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