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不同:
1、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2、旧诗
旧诗一般指旧体诗,旧体诗是中国现代文学术语。也称旧体诗词或简称旧诗。是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之后,对中国传统的格律极严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等多种体式的一种通称。
二、产生不同:
1、新诗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
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旧诗
一是指新诗出现以前,自《诗经》以来的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与“古典诗歌”的意思相近。二是指新诗诞生后,现代人用古典诗歌形式创作的主要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诗歌作品。50~60年代,各界人士也多有写作旧体诗词的。
扩展资料:
新诗背景: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诗
新诗情生文,旧诗文生情,这是文体学的一般规律。诗歌文体从自性到它性,就会以情为本;诗歌文体从它性到自性,则是以文为本。诗歌文体的钟摆运动就摆动在自性与它性之间。从情生文到文生情,也会伴随着与时俱进的文体观念。例如关于新诗之美,闻一多提出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艾青力主散文美,袁可嘉则强调小说戏剧化,都是趋向于利用它性来建构自性,而六美合一的思路,本就属于散文的文体建构信念。
一
中国有两种不同的文学传统,一种是旧诗的传统,文体相对稳定;一种是新诗,文体相对多变。旧诗的稳定性来自古代纯文化传统,一种传统影响力大于外来影响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却造成了立足于经史子集的杂文学体系。但是,新诗溯源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其杂文化传统取代了以往的纯文化传统,使得外来文化比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破坏了以往的诗歌文体规范。旧诗的写作是文生情,新诗的写作是情生文。其实,间接的文生情和直接的情生文,本就是创作的一般规律;如今诗人却重情思而轻文体,在无形中减少了文与情的互动,这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体学现象。新文学运动意味着古老的经史子集这个杂文学体系变成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的纯文学体系。事实上,新文学的四种文体发展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同步的,所谓十年散文、百年诗歌。例如,鲁迅和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让杂文和美文经典化,亦即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诗坛内外,如今还在对新诗议论纷纷,尽管新诗已经快要成为百岁老寿星了。
古人以经史子集为教育体系,学习首先从读经开始,然后经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