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起解中“起解”的读音是:qǐ jiè。
《苏三起解》,著名传统剧目,又名《女起解》《洪洞县》。梅、尚、程、荀及张君秋等演出均有特色。明朝时,名妓苏三和吏部尚书子王景隆结识,改名玉堂春、誓偕白首。王景隆在妓院钱财用尽,被鸨儿轰出,苏三私赠银两使回南京。王走后,鸨儿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燕林,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判苏三死罪。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复审。苏三奇冤得以昭雪,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据此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苏三起解》描写了苏三被押解赴太原途中与解差崇公道的故事,是京剧中著名的唱段。
起解,指本事;押送罪犯或货物上路,起来解手。
【中文名】起解
【拼 音】qǐ jiè
【基本解释】
1. 押送罪犯或货物上路,起来解手。
2. 本事;技能。
如何嫁那矮王八?他有什么起解?——《金瓶梅》
“起解”是传统政治文明中的一部分,如果要简单的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提审”。提审程序如果按照目前的诉讼法理论,是上级法院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的、对下级法院生效判决重新审理的司法程序,五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的规则也与之惊人的类似:蒙冤的囚犯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审衙门的上级——主要是监察机构“御史台”,申诉自己的冤屈,御史们如果觉得确实冤屈,就可以将案卷连同人犯和证人一同提到自己的衙门审理,称为“审录”而审录中人犯的上路,就是“起解”。
【引证解释】
1. 地方政府将钱、粮等物解送上级政府。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监当诸局》:“造会纸局,在 赤山湖 滨。先造於 徽城 ,次 成都 ,以‘蜀纸’起解。后因路远而弗给,诏 杭州 置局於 九曲池 ,遂徙。”《水浒传》第九四回:“我这里正项钱粮,兀自起解不足,东挪西撮。” 清 陆筠 《海角续编》:“ 常 ( 常熟 ) 昭 ( 昭文 )饷捐俱有粮台 魏良卿 起解。”
2. 旧时指犯人被押送上路。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狱中取出 李三 解府,系是杀人重犯,上了镣肘,戴了木枷,跪在庭下,专听点名起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盗贼家口》:“若盗惧罪,擕家口潜逃他处被获者,未免连妻子起解,解到家口取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裘致禄 便供家产尽绝了,然后起解充军。”
3. 京剧《女起解》的省称。
张恨水 《五子登科》第五回:“我今天是两出戏。一出是《起解》,一出是《纺棉花》。”
4. 有出头之日;出息。
《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嫁了别人,我倒也不恼,那矮忘八有甚么起解?你把他倒踏进门去,拿本钱与他开铺子。[1]
[qǐ jiè] 旧时指钱、粮或犯人被押送上路。
解,解送,押解
jie 四声 读作:“ 借 ”。
jie读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