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会对这个问题无语。老子肯定会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肯定会说:我远远不如我的老师。老子道德经开创道家,孔子却不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只是集大成,所以后代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他有很多老师:老聃,郯子,师襄。。。。三人行必有我师,入太庙,每事问。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教习学生的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自己并没有写出什么书籍,思想则体现在他整理的书籍里,以及后代弟子撰写的《论语》中。百家都出于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都出于传统的文化。儒家继承的就是这个传统文化。我个人觉得,青年人应该偏向儒家,年纪大了就偏向道家;国家弱的时候应该无为韬光养晦,用道家,国家强大的时候就应该兴礼仪,求教化,用儒家。而国家的精神,应该用儒家。但没有一个绝对的用道家或者用儒家的,因为后面儒家已经吸收了各家各派的思想,渐渐的儒家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明确向弟子讲自己相差老子很远,把老子比做龙,自己测度老子的思想就像凡人看龙,高深莫测,见头而不见尾。从智慧和修行上讲他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但是各有各的优点,他们教化和适用的对象不同,不能讲谁就殊胜,谁不如。如果求仙道出世当然老子为胜,若修世间仕途人格则孔子较适宜。说白了一个教人成仙,一个教人成人。一个专心仕途的人当然只认为孔子好,而想成仙之人当然认为老子更好。比较是在一个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中,不能抛开这些而讲谁殊胜。
因为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他向很多人请教过,包括九岁的项橐,他只是向老子请教过礼仪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思想方面。他们两的思想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喜好不同,古代当官的人喜欢孔子,私下里却在研究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而孔子则较积极,从他曾做鲁国大夫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教化全天下就可以看出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董仲舒力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就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物。
老子和孔子都是各自学术派别开山人物。公认的是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并得到了答案。孔子是位善于学习的人物,就像楼上讲的那句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用时代的眼光看,善于学习的人,才是个成功的人。
当然不是 , 师者不必强于弟子 , 弟子不必不如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本意也是 很多人都可以当我的老师
所谓“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