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04-13 09:18: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回答2:

反应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有才能的人无法发挥才能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

回答3: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以上为原文,引用自百度。个人理解是唐朝诗人韩愈在《马说》 中阐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而描述的是怀才不遇的感触,表达了其不甘不淡不平的郁结之情。

回答4:

二,硬件问题。硬件问题现象就是不管你运行什么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