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中,是在第几次才见到诸葛亮的

2025-04-14 12:06: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没有刘备三顾草庐和孔明《隆中对》,就没有《三国志》。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徐庶举荐孔明,刘备从新野南行过汉水到隆中三顾草庐,在第三次见到孔明,刘备问计,孔明答《隆中对》…… 陈寿撰《三国志》,语言洗炼,谋篇精巧。如写孔明答隆中对策内容,千秋珠玉,不挪一字。但写刘备三顾草庐过程,惜墨如金,只有五字:“凡三往,乃见”。 本来,按罗贯中对陈寿本义的理解,认为这五个字是“一共去了三次,第三次才会见”的意思。并以此设计情节,创作了《三国演义》中约7000字的第三十七回,把当时与孔明有关的人物也请上古隆中舞台,生动地表演了一番。 易中天先生不大赞成罗贯中的理解和小说搞法,在《品三国》上册第十六集“三顾茅庐”250页,将“凡三往,乃见”,首先翻译为“一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 这就使“三顾草庐”还原为一个谜!是三次都见了,还是只见了第三次?或者见了哪一次、两次? 我们正在猜,易先生又说:“如果这样说还不明确,那么唐人的理解或许可以参考。杜甫说‘三顾频烦天下计’,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烦’就是‘屡屡’几次……甚至‘三顾’也不一定就是实指,即只去了三次,也可以理解为多次,即‘再三’、‘频繁’的意思”。谁也无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了!多少次顾?多少次见?易先生越说,我们越糊涂了。 这影响隆中是否需要修改导游词,值得仔细推敲:古汉语“凡”有三个用法,易先生选第二用法译成“一共”正确。但易先生用论证将“一共(三次)”推翻。古汉语“三”,有3个用法:1.数词,三;2.序数词,第三;3.再三、多次。易先生译、解,除了“第三”不用,将“三”和“再三、多次”一起上拼盘。古今汉语“往”都与“来”相对,译“到……去”,正确。古汉语“乃”,有两种用法:1.第二人称代词;2.副词,于是,这才。但易先生不选古汉语第二用法,直接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上的“(于是)就”,并将括号里的“于是”也甩了!更不选用“这才”。“见”,古今汉语用法很多,易先生译成“见面”,单看字义也不错。但是,刘备主动去“就见”孔明,“枉驾顾之”,易先生不用古汉语“顾”的“拜访”本意,不想抬举孔明这个乡巴夫子,能够理解。可连“会见”也舍不得用,就用“见面”,好像双方早就熟悉并约定好了,等着“见面”。 另外,关于“顾”,周汝昌教授解为“咨询”,更完善。我认为应必须包括“顾”的“拜访”本意。周教授解杜甫的“频烦”为“频繁”,也可以。但不适于解释“三顾”。因此,易先生解“三顾”为“频繁”,偷换概念。关于“草庐”,陈寿、孔明进表皆言“草庐”,罗贯中小说第三十七回题列有“三顾草庐”,本回文却有“将近茅庐”之说。易先生《品三国》下册挑罗贯中100个与史实不符,却又用罗贯中史误列题:“三顾茅庐”。茅庐只指茅草盖屋。而草则多种。据隆中历代历年翻盖孔明草庐实践比对并考证:孔明草庐盖草是整齐、美观、耐用的漂(去声)草,不是稻草、山草、蒿草、茅草等其他枯干根茎长草类植物。当然,平常大家讲草庐、茅庐都无所谓,都知道是指孔明年轻住在隆中的草屋。可易先生这位准三国专家乱讲就吃亏了。易先生肯定不存在古汉语翻译水平问题。我认为易先生是在刻意挣脱罗贯中对陈寿本义的理解。因此造成“三顾草庐”定义不准确或不确切,甚至很含混。 我想,陈寿对这种三国之源的历史重大事件的过程只用五个字,说明极其慎重。因为只有五个字,以陈寿语言功力和所掌握的重大事件信息,对这五个字应十分清楚明确。也必须清楚明确。因为他的书稿完成后,是要向皇上进表,“诚惶诚惶”地“伏惟陛下……”呈皇上“御览”审查的。如果他写蜀汉先主三顾草庐,连去了几次,是第几次会见的都没搞明白,岂不犯欺君大罪?那还了得! 在《说文解字》上:“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翻译是:象征着天地人之道,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有此三者,万事万物由之而生。抽象的道理,用现成的数字表示,而三由抽象符号组成。“乃,曳词之难也,象气出之难。凡乃之属皆从乃。”翻译是:乃是具有发端转折意味的虚词,象形字,象气出不能直遂困难的样子。 我认为这个“三”意义深远,也不含糊。用法也和《古汉语常用字典》上的相近。这个“乃”,转折虚词,象气出之难,明显有“哦,这才”意味。 因此,我赞同罗贯中对陈寿“凡三往,乃见”的本义理解,应该可翻译为:“总共去了(光顾)三次(隆中),第三次(哦)这才(在草庐)会见了”! 虽然罗贯中的小说半真半假,但我们如果把罗贯中理解陈寿本义的这么一点真东西都丢了,那历史将更是本糊涂账! 刘备三顾草庐时,总共光顾三次隆中,前两次孔明不在家,到第三次才与孔明在草庐会见,很正常。刘备在第三次会见孔明应很高兴,因为刚好撞上“三”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吉利;“由此三者,万事万物由之而生”! 易先生不必产生这样疑问:“刘备是何等人?他手下那么多爪牙,如果铁了心要找一个人,哪有找不到的?”(《品三国》上册247页的意思又好像是一两次就够了,还用得着三次!) 孔明不知刘备要来,什么时候来,或没想好,先回避了,两次出门见不着,是人之常情。如一开始或一次见不着孔明,刘备就派出“爪牙”,从襄阳街巷到漫山遍野四处搜寻孔明,甚至发什么通缉令,逮孔明,那刘备岂不是草寇一个?那孔明还跟他谈什么《隆中对》?隆中对策之后,易先生知道陈寿写孔明当时并没有马上就跟刘备出山,“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情好日密阶段是刘备屯驻在樊城,孔明仍在隆中———襄阳一带活动。陈寿还记了一件事,就是孔明在襄阳为刘表长子刘琦设谋解危的故事。刘备与孔明鱼水交往,多次、再三、频繁,在这一阶段还合乎逻辑。这时的孔明正在做出山准备,必须要投亲访友,同时要与刘备磋商《隆中对》实施计划,没功夫天天再卧隆中,等刘备一如既往地频繁地顾顾顾……“三顾”后的交往再频繁,都不属于三顾草庐、隆中对策的特指时间范畴了。同时也说明:刘备的三顾草庐,与孔明的出山,也是两个概念。一直到第二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北征乌丸,刘表次子刘琮闻讯,遣使请降。刘备在樊城听说了,率众过汉水南行,孔明这才出山,与徐庶一起跟着刘备南行,被曹操追破,曹操获徐庶母亲。徐庶只有别了刘备投曹操。同年十月,孔明跟刘备到了夏口,刘备遣孔明出使东吴。也有人将孔明出使东吴,说成是孔明的出山。易先生在《品三国》下册“三十六‘三顾茅庐’———五个字与七千字”篇中前言讲:“本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三顾茅庐的过程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 这是对的。翻译及解释是另外问题。三顾草庐过程是“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可奇怪的是,就在易先生《品三国》的上册第十六集“三顾茅庐”的开篇语中,易先生却说“诸葛亮的出山,在《三国志》上只有短短一行字:‘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大家都明白,孔明的出山与刘备的三顾草庐是有关联,但这明明是两个概念,怎么都套进“凡三往,乃见”?先不谈三顾草庐之后孔明还等了一段时间后出山,出山时就建议刘备抢在曹操前面攻刘琮得荆州,刘备有仁义顾虑未采纳。就算按罗贯中写的,电视剧拍的,刘备三顾草庐之后,孔明的出山,是告别隆中,跟着刘备一起上马走了,那么“诸葛亮的出山”之行,还要身边的刘备转身回头,“多次”、“再三”、“频繁”地到隆中?

回答2:

第三次 三顾茅庐的真实性, 诸葛亮《出师表》可以为证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礼贤下士 【反义词】 拒人千里 【灯谜】 刘备请孔明 【典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