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东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周 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东汉 公元25年
三国(魏、蜀、吴) 公元220年—280年
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
东晋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隋 公元581年—618年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元 公元1271年—1368年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知识延展: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