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小学学生的成长环境已有了很大变化。虽然现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有很大程度上的成效,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很重,课程多、辅导多、作业多、考试多,于是在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后,对电视、网络过度的迷恋, 一返回到影视的“快餐文化”的陆地上会觉得马上放松神经,孩子们越来越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远远不及影像世界来得那么精彩和生动,就致使很多孩子课后阅读的数量非常贫乏、种类也很单一,大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我们应该怎样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氛围中为孩子们建立起一片心灵的净土,把他们从“快餐文化”中重新带回“书的海洋”。由此,充分地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指导中小学生充分利用书刊资料,引导他们选好书,读好书,以及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就成了中小学图书馆日益紧要的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这个问题,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
一、布置图书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造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作中不可忽视的
一个环节。学校图书馆要营造一种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进行阅读。图书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馆舍、馆貌。如:室内要整洁、优雅,布置要催人奋进,书刊排列要整齐,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开辟宣传橱窗、读者园地,向学生宣传、展示国家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国家最新国情,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欣赏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这里通过感受图书馆美好的外部环境充分享受一个知识殿堂提供的文化气氛。内部环境体现在图书馆老师要以道德和情操,以真诚和热情,以学识和精神风貌影响感染学生,处处给学生作表率。图书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机结合,使整体协调,形成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活动。
我们学校安排在图书馆上阅读课,尽量保证一个班一周有一次在图书馆上阅读课,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记读书心得和体会,介绍读书知识,推荐名人读书方法,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阅读课下,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来占领师生的业余文化阵地,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和师生兴趣、爱好的特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广大师生业余时间的活动兴趣和爱好引向读书方面来。还可以聘请语文老师搞文学讲座,也可通过读书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注重培养课外阅读积极分子,小学成立读书兴趣小组,中学以“文学社”、“读书社”、“书评组”等团体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利用读书团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学生中组织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各中学每一学期至少开展1次读书竞赛或读书智力万里行活动等,组织发动更多学生参与,掀起“读好书”、“好读书”学习热潮。
三、按年龄编组,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学生的阅读需要。
阅读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求知的情绪性、随意性比较明显;在初中阶段,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交替出现,具有青年和儿童的双重特点。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按年龄编组,分组辅导,重点推荐的办法,一是可以以推荐书目(如编印活页书目单,出黑板报,广播宣传等)的方法,选择并提供各类型、各层次的推荐书目,便于学生找到阅读门径。二是在中小学有阶段有区别的设置阅读课,采用专人讲授、周期固定的授课方式,系统介绍图书情报利用与阅读知识。通过在课外阅读好书,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品德,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综合化,开发学生的智力。四、及时地宣传和推荐新书。
根据新课程要求或教学实际需要,学校教务处要明确各年级学生阅读书目,科任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馆藏图书、必读图书和新购图书。各中学图书馆(室)要设立图书宣传栏,定期介绍一些优秀图书(包括编号、作者、作品类别与特色),定期印发图书馆宣传材料,通过板报或橱窗开辟图书宣传栏目,传递图书信息,做好读书引领工作,增加借阅针对性。
五、开展好节假日读书专题活动。
配合各种纪念日、节日以及本校的艺术节、科普周、运动会,开展各类专题竞赛活动,要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引导学生书写心得体会,开好读书座谈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读书主题班会”,搞好心得交流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