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井资料的沉积微相分布分析

2025-05-01 05:34: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密井网储层原型模型

对于大港油田来说,古近系明化镇组总体为陆上河流相沉积环境,在港东、港西开发区都具有相似的构造、气候以及沉积环境。因此,港西开发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港东开发区的研究提供借鉴。武军昌等(2002)对港西开发区进行了研究,对河流类型、河流规模作了具体研究。他认为该区明化镇组主要为曲流河沉积,河道砂体主要为条带状(可分汊合并),单河道砂体宽度约50~300m,一般为100~200m;河间漫溢砂体则呈透镜状,单一漫溢砂体长、宽一般小于200m。

2.确定性沉积微相分布分析

首先进行单井相研究,根据取心井进行单井相划分和测井相模版的建立,随后指导非取心井单井相的研究;其次根据地震相、地震属性以及井资料提供的砂体分布信息勾绘全区的砂体厚度分布图;再次,根据砂体分布规律,在沉积模式指导下,对全区微相分布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断修正单井相解释结果,以使微相分布符合沉积学意义;最后,在微相分布控制下建立确定性砂体厚度分布模型(图5-22)。

图5-22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研究流程图

在对微相分布进行分析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原刚:

1)在一个井距内,邻井相若相同,则其井间按该相处理;若超过一个井距,则依沉积模式拟合预测。

2)对于河道相,应按主流线逆方向追踪其来源,即追“根”求源,其源可以是已确定的主河道(作为主河道的支河道),也可以是工区边框(暗示源在工区外)。河道侧向边界定在河道井点与非河道井点(泛滥平原泥岩或溢岸砂体相)之间,根据河道砂体厚度以及地震属性提供的砂体信息对河道边界位置进行推断。

3)对于溢岸砂体,若与河道相在1个井距内,一般将其与河道相接(天然堤呈窄条状位于河道边部,决口扇呈透镜状与河道凹岸相连);若超过1个井距,特别是两个井距以上,可按孤立透镜砂体处理。这类砂体可能有两种成因,其一为决口扇,其与河道之间有一窄的通道(数十米甚至数米规模)相连;其二为河道漫溢至泛滥平原的相对低洼处沉积,则其与河道砂体之间无连通关系。因此,对于这类砂体,可以参考地震属性响应来判断是为决口形成的小型水道沉积,还是河道漫溢至泛滥平原的相对低洼处的孤立砂体沉积。

4)在具有单层井间动态时,应用井间动态连通性信息组合井间相分布。

5)根据沉积模式组合平面相,使平面相组合符合沉积模式,必要时,可对一些具有多解性的井点相进行修改,使得整体平面相分布具有沉积地质的合理性。

经过以上考虑,就可以勾绘出河道微相平面分布图。图5-23是勾绘的明3-5-1单层微相平面分布图。

图5-23 明3-5-1单层微相平面分布图(砂体及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