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是契丹人,在当时的理解中别的族人就不能和汉人一样吧,所以有了 这个帽子,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哈哈哈可以看看胡军和黄日华版本的对比。
一个人物要演的符合原著。具备两点,第一,外貌要符合。第二,要演出原著中人物的内在。
先说第一点,外貌。萧峰是契丹人,看原著是怎么描写的。“身材甚是魁伟,三十来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从这里看,黄日华明显不符合萧峰的外貌形象,虽然说找个高鼻阔口的人来很难,但至少要看起来有点契丹人的高大威猛的感觉,从这一点看胡军版更为贴切!
第二点,演技。
首先,杏子林中,萧峰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平息叛乱,即使最后马夫人解密萧峰的身世,仍然有丐帮的长老支持萧峰。这里充分提现了萧峰领导人气质的稳和准。黄日华版的配乐很好,很能烘托紧张的气氛,演技没的说,黄日华把握的非常好。胡军这里有点霸气外漏,稳重不足。而到了聚贤庄那里,这里表现萧峰的狠,胡军演绎的更好,最后杀人杀的麻木,胡军演出了这种感觉。
然后,雁门关查找身世,这里是萧峰蜕变的过程。从知道自己是契丹人的震惊夹杂着愤怒,到后面的接受,到后来的升华(即辽人和汉人都是人,没分别)。中间掺杂着和阿朱的爱情,这里其实是最难演绎的,看过黄日华版的胡军版的,黄日华版的配乐太经典,太悲伤,你会不自觉地融入里面去,为萧峰的身世感到悲愤。而胡军版的,一直没有感觉。
但是到阿朱之死的时候,胡军版的又更好,胡军版的萧峰知道阿朱死的时候,演出了英雄末路的感觉,黄日华版的这里又不行了。
一提到《天龙八部》,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黄日华。可以说,黄日华版的乔峰是最经典的乔峰。
一身长袍,一顶帽子,言谈举止之间都是,义薄云天、顶天立地的气概。
这么多版本的乔峰,为什么只有黄日华戴帽子呢?
答案很简单 其实是戴帽子能比较明显的区分其他演员和增加黄日华本人的身高而已……
扫地僧说,我也不知道我在这里躲了多久了,大概四十二年,大概四十三年,萧远山来之前他就躲在这里十几年了……
要知道,扫地僧这样的高手,为什么一定要躲在少林寺中呢?他如果真是佛门圣僧,以这一身武功出去造福世人岂不是好?那他为什么要躲?
跟衣服整体协调,也是为了跟人物定位一致,因为故事里设定的人物就是北方长大的游牧人来到中原。
导演心目中的英雄乔峰。纯属个人心中的英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