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全南地区钨矿评价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工作时间是2004~2007年。项目的任务是在于都-全南远景区开展钨资源预、普查评价工作,初步了解预查区内钨(多金属)矿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提交资源量,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可供详查区范围,实现钨矿的重大突破。
江西省于都-全南地区钨矿评价项目于2004年启动,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全面分析研究本区优越的成矿条件,并择优勘查,发现了南坑山、陶珠坑、中坪、中洞等4处有大中型矿床资源潜力的钨矿区,以及一批有较大资源潜力及可供下一步工作的评价矿区(草坪嶂、龙王山北、寒洞、帽岭、园段等)。
1.区域地质背景
赣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从板块学说上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内侧华夏板块中,横跨武夷、罗霄两块体的交接带部位。于都-全南地区位于南岭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东段,东临武夷山成矿带,西接诸广山构造 -岩浆成矿带,成矿条件十分优越。
(1)地层
区内地层发育基本齐全,除缺失志留系和个别时代的统、组外,直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前震旦系为其最老地层。全区地层明显分为基底(AnZ—O)、盖层(D—T)、断陷盆地沉积(K—N)3个构造层,以广泛出露早古生代基底岩系为特征。震旦系—奥陶系出露面积占地层总面积的60% 以上,为一套以变质砂岩、板岩为主的类复理石建造,间夹大透镜状结晶灰岩;泥盆系-石炭系以碳酸盐岩为主,间夹碎屑岩;白垩系—古近-新近系为杂色—红色湖盆沉积,散布于全区的断陷盆地内。其中广泛发育的基底砂、板岩是裂隙充填型、破碎蚀变岩型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而寒武系上部的含钙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的泥盆系—二叠系,为接触交代型、充填-交代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
本区各时代地层中的含钨丰度,普遍高于地壳中钨的平均含量,是范围广阔的钨的高背景区,其中尤以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等层位的含钨丰度最高。
从地层岩性来说,本区地层以碎屑岩为主,化学岩类少,这就决定了区内钨矿以裂隙充填型矿床为主。从岩性结构来说,区内老地层以变质细砂岩、千枚岩及板岩为主,千枚岩及板岩具有细致、塑性和不透水的特点,其对矿化溶剂起到了屏蔽作用,也限制了矿液的扩散,使成矿物质在局部富集成矿,而千枚岩及板岩所夹的脆性细砂岩易受构造影响产生容矿裂隙,给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空间。
(2)构造
本区处北西向与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交汇部位,构造变形强烈,褶皱断裂发育,构造景象复杂多样,最醒目的是:一系列深大断裂和被其切割的地块构成东西向、北北东向隆褶带与断陷带呈网格状分布,并由此决定了本区以东西向、北北东向构造为主,叠加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构造的构造格架。
工作区总体构成以中部信丰白垩纪红层盆地为界,北部于都-赣县远景区以北北东向、南北向、东西向构造为主,南部定南 -全南远景区以北东、近东西向构造为主的格局。
东西向构造:为南岭纬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一系列挤压性断裂带和复式褶皱组成,伴有东西向分布的花岗岩带、变质岩带和断陷盆地等构成,具断续成带、近等距出现、南强北弱的特征。
北东与北北东向构造:在区内表现较为突出,并与岩浆活动及内生成矿关系极为密切。从东往西划分为3个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岩带,即武夷山成矿带、于山成矿带、诸广山(赣江)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具有连续成带、等距出现、东强西弱的特点。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持久,岩浆活动方式主要为侵入,喷发溢流较少,多期多阶段活动特征明显,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浆岩体。主要岩浆活动时期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
加里东期岩浆出露范围不大,主要为中深成相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混合岩化强烈,但与内生成矿作用关系不明显。
海西期—印支期岩浆活动比较微弱,仅有少许中酸性岩株出露,主要与铅锌矿化有一定关系。
燕山期岩浆旋回是区内岩浆最为活跃的阶段,形成了大埠、铁山垅、黄埠、中寨等众多岩浆岩体。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少数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早期以中深成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间有少量基性岩浆侵入,晚期以中深成—浅成相酸性侵入岩为主,偶见超基性与碱性岩,是本区W、Sn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并具有有利于钨、锡多金属成矿的特征。
2.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
(1)中坪矿区ZK001钻孔
中坪矿区以破碎蚀变岩型钨多金属矿为主。
ZK001钻孔进尺320.00 m。主要揭露到3层矿化带,孔内可见中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基性岩脉、细粒含斑二云母花岗岩、弱绿泥石化中细粒含斑二云母花岗岩、硅化破碎带、绿帘石化中细粒含斑二云母花岗岩、硅化蚀变带、破碎带、硅化带、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中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等。含矿层主要为硅化破碎带、硅化蚀变带和硅化带,均见黄铁矿及少量铅锌矿物,钨矿化较弱,初步判断因矿化不均匀所致。
(2)南坑山矿区ZK001钻孔
南坑山矿区为典型的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地表为广布的含矿石英细线脉,向下归并变大,具明显的“五层楼”结构模式。
ZK001钻孔进尺550.00 m。共揭露大小脉体1364条,其中:石英脉1242条,长石脉38条,长英脉5条,云英岩脉1条。脉幅大于3 cm者60条,含钨脉17条,其他矿化脉(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136条,含矿脉(包括含钨脉)占总脉的11.2%。钨矿脉主要为含钨石英脉、含钨细脉带。孔内可见岩石有:变余细砂岩、板岩、破碎带、中粗粒二(黑)云花岗岩等。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辉铋矿、方铅矿、萤石等。主要蚀变为弱(微弱)角岩化、局部弱绿泥石化及云英岩化,蚀变程度在弱以下。
3.相关资料
1)中坪矿区ZK001钻孔地质记录;
2)中坪ZK001钻孔质量验收报告书;
3)中坪化学分析送样单、检验报告;
4)中坪ZK001化学样采样本;
5)江西省龙南县中坪铜多金属矿区地形地质图;
6)龙南县九曲铜多金属矿区0号勘探线剖面图;
7)龙南县中坪铜多金属矿区ZK001柱状图;
8)南坑山矿区ZK001钻孔地质记录;
9)南坑山钻孔ZK001质量报告验收报告书;
10)南坑山化学分析送样单、检验报告;
11)南坑山ZK001化学样采样本;
12)江西省于都县南坑山矿区地形地质图;
13)于都具南坑山钨矿区0号勘探剖面图;
14)于都县南坑山矿区ZK001柱状图。